新加坡亞洲新聞台網站11月13日文章,原題:在綠色新加坡,大多數年輕人並不親近大自然如今的年輕活動家通常被視為可持續倡議的先鋒,但大多數新加坡年輕人並不像年輕活動家那樣充滿熱情,他們很少在室外長時間逗留。5月,一項對初三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46%的學生根本不到大自然中散步;23%的學生每十周一次;1/3的學生每周一次,但有的人這麼做只是為了完成遛狗等任務。青少年脫離大自然的原因包括生活在高度城市化的城市、學業繁忙以及可以選擇令他們更感興趣的活動等。
14歲的愛麗絲說:「我不去大自然中散步,因為我不認為這是休息。我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中度過,放學後,我會待在家裡玩手機、吃飯和做作業。」一項2014年的調查顯示,新加坡15歲的學生平均每周做家庭作業9.4小時,平均每周在校47小時,這使他們每周僅剩50小時用來追求自身的興趣。但在他們看來,親近大自然無法與打遊戲、看電影、運動和逛咖啡館相比。
我們在綠色和藍色空間中度過的時間,不僅有助於年輕人培養對自然環境的興趣,還有利於培養人們對生活空間的主人翁感。隨著氣候危機加劇,年輕人與未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他們必須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以減緩環境惡化的速度。他們還需要承擔氣候變化的後果,例如,能源價格上漲、氣溫上升和更極端的天氣等,漠不關心只會導致問題進一步惡化。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例如,從正規的學校課程中學習、參加社區課外活動、參加公民科學活動等。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什麼活動來培養愛麗絲等青少年對大自然的興趣呢?

為了解在與自然環境、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問題上,什麼對青少年來說最重要,我們在5月開展了一項研究。我們監測了學生參加聖約翰島為期3天的非住宿營地活動前後的「與大自然聯繫指數」(CNI),該指數通過涵蓋四個領域的問卷計算而來,分別是享受自然、對其他生物的同情心、對大自然的投入感、對環境的責任感。我們發現通過這項體驗活動,學生們的CNI有所提升。這是鼓舞人心的跡象,因為這表明只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接觸自然空間,就會產生影響,並能塑造青少年與大自然的關係。
一名學生分享說,她以前從不知道在看似毫無生機的岩石和沙子下面還有生物。另一名學生說,如今她知道海灘是螃蟹、海蟑螂和其他生物的家園,她會更注意自己在那裡的行為。實際上,對生物的認識是保護自然的第一步。畢竟,人們不可能保護他們完全不了解的東西。讓青少年目睹他人保護自然的行為是另一種讓他們對環境感興趣的方式。在上述營地活動期間,學生們觀察了研究人員對珊瑚礁的修復。參加者閔敏(音)表示,該活動使她了解到,人們正在共同努力,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她不再對大自然的衰退感到無助,而是充滿動力。
當更熟悉、更了解並具備欣賞大自然的能力時,青少年不僅會改變他們與大自然的關係,還將開始保護大自然,這對人們應對當前氣候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至關重要。(作者Tan Aik Ling,丁玎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