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 短視頻平台TikTok近來出現用戶假扮心理衛生學院醫生,刻意到不同視頻底下留下惡意評論的現象,一些網民當玩笑來看,但業內人士擔心,這不僅對心理疾病貼上負面標籤,也可能使真正有需要的人不敢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8視界新聞網》指出,根據新傳媒英文新聞網TODAY報道,新加坡過去幾個月出現越來越多TikTok用戶以心理衛生學院醫生名義創建帳號,他們會使用網絡人像照或真實醫生的照片,在一些滑稽或行為反常的視頻底下發表「你又忘了吃藥了嗎」或「快來看診」之類的評論。
一些年輕網民如23歲的瑟琳(譯音)認為,視情況而定,如果相關言論是發表在主打「個性風趣、故意搞笑」的公眾人物帳號的視頻底下,她可以把留言當作笑話來看。
但心理衛生學院回復詢問時表示,這些帳號創建人除了不尊重院內的醫生外,更重要的是,他們輕視了患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所面對的挑戰。
或使人們為免被嘲笑而不求助
25歲的南洋理工學院心理學研究助理綺麗爾(譯音)也認為這麼做不妥當。「它原本是一種幽默流行趨勢,並非所有人都抱著取笑他人的意圖。但這個玩笑過火了,它暗示一個人『瘋了』,『需要被關起來』。」
她於是自創TikTok帳號,試圖告訴大眾這個流行趨勢可能會影響到真正有需要的人,相關視頻卻引來兩極化的反應,一些模仿者繼續以「會跟同事討論」的玩笑回應。
其他心理健康倡導者也認為,用戶或是出於玩笑心態,但他們所造成的傷害,或許比製造的幽默效果更大。
醫生喬納森郭(譯音)就在領英頁面上表示,這種流行趨勢可能會導致人們為了避免被嘲笑,而不去尋求專業心理健康治療。
他也在受訪時指出,這個趨勢或令心理衛生學院和醫生成為笑柄,有損他們的專業形象。此外,他也表示:「使用心理衛生學院的名義,加強了『只有行為怪異的人才去求醫』的負面標籤。」
心理衛生學院:社媒上的對話應保持敏感
另外,心理衛生學院也指出:「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對話,可以幫助提高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識,但應該注意其敏感性,以免讓心理健康問題進一步蒙上污名。」
院方籲請公眾不要回應這些冒充帳號,有需要的話就到醫院官方網站和社交媒體平台了解更多。
其他心理健康倡導者則認為,社交媒體平台應該加強對這類內容的監管,同時有關機構可以引導年輕人如果辨識和處理這些看似幽默但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網絡內容。他們也表示,心理衛生學院或其他相關組織也可以藉此發展他們的TikTok帳號,讓更多人認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