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8日訊)舊物收藏家花兩年時間,將自家庭院打造成私人博物館,把自己珍藏25年的2500多件懷舊物品分區展示。
坐落於樟宜路512號的這個私人博物館,外觀就和一般排屋無異,但內有乾坤。走進這個博物館猶如踏入時光隧道,回到1960年代的新加坡,而這裡展示的舊物也幾乎都是當年留下的真品。
這裡也是博物館館長黃循仁(37歲)和太太的安樂窩,家門前的庭院是他建築夢想的園地。

樟宜路512號的私人博物館。
「我畢業後曾當過公務員兩年,但辭職後決定全心投入收集舊物買賣的行業,之後發展出活動策劃的生意,還曾為一些公司以『大世界』等主題策劃晚宴,但疫情來襲,近幾個月都沒有活動邀約,因此我才有時間將這個籌劃了兩年的博物館完成。」
他透露,家中收藏品有約5000件,但約一個籃球場大的庭院,也只能容納其中2500多件,他以「咖啡店」、「裁縫店」、「雜貨店」為主題歸類收藏品,重複收集到的物品則會出售。
「博物館上個月開幕後,雖然訪客人數受限,但至今已有超過100人到訪。」
他說,曾有一家庭四代同堂前來,祖父母跟孫兒們介紹這裡的舊物,不亦樂乎。
他向記者介紹「咖啡店」里的一個櫃檯,要價1000多元(約3000令吉),是這裡最貴的物品之一,而一旁最搶眼的是一台電影放映機。
「有的新人設宴時,會租下這個放映機,裡頭設有一個智能電視,讓賓客們探頭進去,觀賞新人的婚照或結婚視頻。」
他指出,設立這個博物館的目的除了展示物品,也希望藉此讓本地60年代的文化得以再現,保留文化之餘也讓它與時並進。

電視電影《雜貨店》中出現的道具。
13歲時在結霜橋以一元買下一個玻璃杯後,激發他成為收藏家。
黃循仁說,小時候父親逛結霜橋舊貨市場時,也帶他去,久而久之對舊貨也產生興趣。
「有一次,我看到有個汽水玻璃杯以一元出售,買下後,就開始了我的收藏之路。這裡歷史最久遠的收藏品是一個日據時期在日本出產的杯子,是一個朋友送給我的。」
他向記者解釋,館內珍藏的汽水瓶原本都已變黑,是經過一番清理後,重新蓋上才有現在的面貌,而館內收藏的電話也有至少20台。
他透露,這些年花了約15萬元(約46萬令吉)收藏這些舊物。
黃循仁說,他的舊貨曾出租給本地導演陳子謙,並在他的電視電影《雜貨店》中出現。
他也指出,有不少本地製作也會向他租東西,甚至到這裡借場景拍攝。

館內收藏的舊電話有至少2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