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截至4月中為止,新加坡共有將近5800起骨痛熱症病例,比去年同期多出一倍以上,而且目前出現100多個病例集中區。
國家環境局發表文告說,由於5月到9月是骨痛熱症的高發季節,如果不立即採取措施,阻止伊蚊滋生,本地今年全年的累計病例將超過去年的1萬6000起。
當局將加強溝渠和建築工地等場所的檢查,同時敦促公眾保持警惕,清除蚊蟲繁殖處,確保居所的乾淨衛生。

目前新加坡每個星期的骨痛熱症病例仍然保持在300到400起的高水平,構成公共衛生隱憂。如果第三型骨痛熱症病毒超越常見的第二型病毒,就會導致骨痛熱症的傳播速度加快。
到目前為止,本地共有五起骨痛熱症死亡病例,死者的年齡介於60到80歲之間。
環境局呼籲冠病疫情阻斷措施期間,也加強社區應對骨痛熱症的行動。
詳解骨痛熱症
骨痛熱症(法語:La fièvre de la dengue ; 英語:dengue fever),也稱為登革熱、斷骨熱、天狗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由蚊媒熱帶病。
患者大約會在感染後3到14天後發作,症狀包括發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痛,還有典型性的麻疹樣皮疹。一般會於2至7天痊癒。少部分患者病情可進一步惡化,出現危及生命的登革出血熱,患者有出血、血小板減少和血漿蛋白滲出,或者進展為登革休克綜合徵,此時會出現致命性的低血壓休克。
登革病毒由黑斑蚊屬的幾種蚊子傳播,主要是埃及斑蚊(A. aegypti),而新加坡這邊主要是伊蚊傳播。登革熱病毒有五型;感染後對同型病毒可獲得終身免疫,但對異型病毒免疫力維持時間較短。且感染異型病毒會增加嚴重併發症的風險,目前的篩檢方式包含偵測血液中是否存有對抗病毒或其RNA的抗體。
目前已有多種登革熱疫苗在某些國家上市。其他預防方式包含減少斑蚊滋生地及斑蚊數目,以及避免蚊蟲叮咬。方法包含移除積水或、靜水加蓋,以及穿著包覆衣物。輕度或中度的急性登革熱的治療方式包含支持治療,包含口給輸液或靜脈注射,重症則必須輸血。全球約有50萬人因此病住院。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NSAIDs)不建議使用。
登革熱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成為嚴重的全球公眾衛生議題,遍及全球110國。每年有5000萬至5.28億人感染,約20,000人會因此死亡。該病最早的爆發紀錄為1779年,至20世紀初,人們已經了解此病由病毒引起,且經由蚊子傳播。除了滅蚊計劃之外,目前科界也致力研發直接對抗病毒的藥物。該病被歸類於容易被忽視熱帶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