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後,從窮困潦倒中,依靠著國際貿易和人力資本的操作,迅速轉變成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憑藉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新加坡現今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數的新加坡人都通曉至少兩種語言,分別是英語以及自己的母語。
而且,新加坡是個多元文化種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雖然人口組成以華人為多數,但非單一民族國家,而是與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國家,其中華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
2009年,在本地居民(本國公民及永久居民的總稱)中,華人占74.2%,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則占3.2%,馬來人占13.4%,印度裔(以泰米爾人居多)占9.2%。新加坡華人的祖先大部分源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另外,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其官方語言包括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
新加坡多元化的形成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中華文化精髓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獨特的生活型態。如農曆新年、清明節,以及傳統藝術,如景泰藍、瓷器和書法等,還有風行於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築設里。
馬來人以自身豐富的文化遺產,使新加坡更為多彩多姿。馬來人受到早期阿拉伯商旅的影響,改信伊斯蘭教,最為人稱道的民族特性是堅強和團結,樂於助人的心胸和對宗教信仰與傳統的堅定不移。
印度人在許多方面,被冠以「新加坡建設者」的美譽。新加坡草創初期,印度人扮演著契約勞工的角色,參與各項建設工程,例如沼澤疏浚和道路建築等。他們更參與許多新加坡著名公共建築物的興建,其中包括聖安德烈大教堂。
除勞工外,學有專精的人士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具有教育、農業和商業等素養的專業人才。一如華裔和馬來裔民族,印度族裔也在飲食、藝術、宗教方面盡力保留其特色,更突顯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特質。
華族

華族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大約占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三。因此,華族文化在新加坡的方方面面都占據著突出地位,從語言和食物到娛樂和節日,莫不如是。大多數華族來自中國的福建和廣東等南方各省。來自閩南語和潮州話方言區的華族人數最多,其次是來自粵語區、海南話方言區和其他少數方言區的華族。
許多人是為了逃離家鄉艱苦的環境而來到這裡,但最終卻淪為苦力或勞工。其他一些人則表現出營商的天賦,而且新加坡的許多知名創業家都是華族後裔。如今,新加坡華族在社會各個領域都表現突出,從政治和商業圈到運動和娛樂,各層面都有他們的身影。儘管他們的傳統文化已經與其他本地種族的文化互相融合,並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但歡度春節這一傳統卻始終未曾改變;熱鬧的慶祝活動也讓人銘記身為華族的意義。
馬來族

在最早來到新加坡的定居者中,馬來族是第二大族群。因此,他們的文化也影響了後來到達這裡的其他族群。新加坡馬來族人最早來自周邊地區,包括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爪哇島和巴韋安島,以及馬來半島。在這裡,本地人講的馬來語更接近於馬來半島的馬來語,而非印尼群島的馬來語。
馬來族的傳統美食以椰漿飯(用椰漿和香蘭葉烹煮的香米飯)和馬來撈麵(以辣味肉汁調味的黃色麵條)等獨具特色,深受本地人的喜愛,是新加坡著名的招牌街邊美食。大多數馬來族人都是穆斯林,他們的主要節日是開齋節和哈芝節,這也是緊密團結的馬來族人齊聚一堂,以豐富多彩的活動慶祝他們的文化與宗教傳統的重要節日。
印度族

印度族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而且新加坡的印度族是海外印度族人數最多的族群之一。自 1819 年英國人在新加坡定居以來,許多印度族人從印度南部來到這裡。今天,這裡約有 60% 的印度族居民都是淡米爾人的後代。新加坡一半以上的印度族裔居民都信奉興都教。這裡的印度族人以創業精神聞名於世,許多印度族人在這裡創立企業,經營從紡織品到珠寶等各行各業的生意。今天,他們在政界和學術界也有出眾表現。
在談到新加坡印度族人時,我們不得不提到他們的美食,這些美食為新加坡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增添了一道獨特風味。廣受喜愛的印度美食有Thosai(咸辣味煎餅)和 Vadai(炸豆餅)等。這裡的印度族節日多姿多彩、歡快活潑。屠妖節(或稱萬燈節)是印度族的主要節日,而在大寶森節,信徒們會穿刺自己的身體以示凈化自身心靈,這是一種極具震撼的慶祝畫面。
歐亞族

生活在新加坡的歐亞族人雖然人數少,但影響力深遠,是展現東西方在這裡融匯共生的一個鮮活的縮影。歐亞族人融合了歐洲人和亞洲人的血統,自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在新加坡生活。大多數新加坡歐亞族人的歐洲祖先是葡萄牙人、荷蘭人或英國人,而他們的亞洲祖先則是中國人、馬來人或印度人。
第一批歐亞族人是在 1819 年英國人建立新加坡之後的幾年間來到這裡的,主要來自檳榔嶼和馬六甲。在殖民地期間,許多歐亞族人被僱傭為政府部門、歐洲銀行以及商行和貿易行的辦事員。婦女的主要職業為教師和護士。目前新加坡大約有 1 萬 5000 到 3 萬名歐亞族人,占總人口的比例不到 1%。儘管如此,歐亞族人在新加坡的媒體和娛樂行業發揮著突出作用。
英語是歐亞族人的第一語言,但是有一些老一輩歐亞族人是葡萄牙人的後裔,他們使用的語言是葡萄牙語的一個分支,被稱為克里斯坦語。歐亞族人也有自己的烹飪傳統,包括咖喱肉湯(一種以咖喱為主要食材的肉湯)、羊倌肉餅和蘇芝蛋糕(主要原料為粗粒麵粉)等招牌美食。
土生華人

土生華人的美食風格受到馬來飲食的影響,口感辛辣是其特色。土生華人展現出該地區多元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土生華人是指華族或印度族男性與當地馬來族或印尼女性聯姻而產生的後代,土生華人遍布東南亞各地。
新加坡土生華人(也稱為海峽僑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5 世紀的馬六甲,當時土生華人的祖先是那些與當地馬來族女性通婚的華族商人。新加坡還有奇蒂馬六甲人(或稱土生華裔印度族人),他們是南部印度族興都教商人與當地女性通婚後產生的後代,以及爪夷華人,他們是南部印度穆斯林商人與當地社區的女性通婚後產生的後代。
許多早期的土生華人都是貿易商和零售商,而其他一些人則從事房地產、貨運和銀行業。儘管許多海峽僑生逐漸融入到更廣大的華族社群中,但他們仍然保持著獨特的文化特徵,最顯著的就是他們的飲食和傳統服飾。
娘惹菜得名於製作食物的土生華人女性,以融合濃郁的馬來風味和印尼風味為特色,多使用香料和椰奶。在正式活動中,土生華人女性通常會穿著名為「娘惹卡巴雅」的傳統服飾,這種服飾深受馬來族「紗籠卡巴雅」服飾的影響。這種既複雜又精緻的服裝是一種飾有刺繡圖案的薄紗上衣,常見的圖案有玫瑰、蘭花或蝴蝶。
最後
如今的新加坡,社會治安良好,市民居住環境整潔。不同民族的人,不同國家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包括宗教信仰、飲食、服飾等等,形成了新加坡與眾不同、包容萬象又獨具特色的文化。
宗教信仰方面,華人一般信仰佛教,馬來人信仰伊斯蘭教,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在新加坡,幾乎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宗教的信仰者。這些人信奉著自己的神靈,尊重著別人的信仰,所以他們在同一個國度里融洽和平的相處,一派祥和。
飲食方面,新加坡的習慣里更是有著東南亞各個國家飲食文化的影子。走在新加坡的大街上,隨處可以見到中餐廳、馬來餐廳和印度餐廳等,人們不但能很容易在新加坡找到正宗的東南亞國家的口味,也能很容易在新加坡的特色菜里吃到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口味。
總而言之,新加坡文化就是一種高度融合了其他國家文化的精髓,兼收並蓄,並在此基礎上好好發展成為新加坡特有的一種多元化文化形態!
參考資料
[1] 新加坡文獻館
[2] VisitSingapore.com
[3] 維基百科-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