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人們每個月都有一筆錢流失!
原來這筆錢會存到
公積金保健儲蓄帳戶里
然而有多少人合理利用了保健儲蓄基金
又對保健儲蓄基金有多少了解呢?
今天,就帶著大家
一起詳細的了解一下吧!
1
什麼是保健儲蓄帳戶?

中央公積金(CPF)儲蓄
在新加坡的社會保障體系中
發揮著巨大作用
為每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
開設一套公積金帳戶

小楹今天說的保健儲蓄帳戶(MA)
顧名思義此帳戶中的資金
將用於醫療保健和醫療帳單
也可用於支付某些類型的保險的保費
比如私人的醫療保險

2
保健儲蓄帳戶占比又是多少呢?
每個月在工資發到大家手上之前
一筆工資會被扣除並存入您的公積金帳戶
公積金繳納的大部分都會用於OA
少部分用於保健儲蓄帳戶和SA

3
什麼時候繳納多少保健儲蓄金?
保健儲蓄帳戶
適用於受薪和自營職業者
保健儲蓄帳戶供款取決於個人就業情況
受薪員工
僱主在每月月底之前
存入員工的保健儲蓄供款

員工可以通過
登錄CPF網站看到具體金額
如果老闆忘了按時存入的話
員工還得支付
利率每日1.5%的延遲付款利息

所以如果遇到了記性不好的老闆
大家一定要提醒哦!
自僱人士
自僱人士無需向其
公積金普通帳戶或特殊帳戶繳款

但是在一定條件下
只要年收入超過$6000
就必須得繳納保健儲蓄金

IRAS會根據你的收入和年齡計算
並發送通知指明你所要支付的
保健儲蓄金額
隨後你需要在30天以內繳費
4
保健儲蓄帳戶利率
眾所周知公積金帳戶里的錢可以賺取利息
但不同的帳戶利率可是不一樣的!
醫療保險目前
以每年4%的利率賺取利息
隨著年齡的增長
得個小病大病的風險也越高
很多人為了保障起見
在保健儲蓄帳戶存了不少錢

但並不是你想存多少就存多少的
金額會有上限也就是醫療保健總和(BHS)
BHS每年在1月份進行調整
今年65歲及以下的成員調整為$57200
如果未滿55歲且繳納金額超過BHS
則多餘的錢會轉入SA
同樣也能以4%的利率獲得利息

5
保健儲蓄金可以用來幹什麼?
即使大家身體安然無恙
醫療保險金還是能派上用場的!

(1)可以使用私人醫療保險
來支付高於MediShield Life所涵蓋的金額
以及高於Medisave提款限額允許的金額
綜合護盾計劃就是私人醫療保險政策
與MediShield Life攜手提供保險

(2)可以使用保健儲蓄帳戶支付
部分Integrated Shield Plan保費
具體限額如下:
小於40歲 則為$300
41至70歲則為$600
71歲以上則為$900

保健儲蓄可用於支付醫療費用
但問題是病情也得分情況
住院治療是生病的一個指標
必須住院至少8小時才算
不同的醫院獲得的保險金額不同
a.綜合醫院
在公立醫院住院
每天最多可獲得$450
(其中包括30新幣的醫生每日出勤費)
如果是精神病治療則年度上限為$5000

醫療保險的提款限額
只涵蓋公立醫院的B2級和C級病房
如果大家選擇
私人或升級到B1級或A級病房
醫療保險並不會支付全部的
需要自己補足差額

b.經批准的社區醫院
每天最多可以使用$250的醫院費用
(其中包括$30的醫生每日出勤費)
每年最高可獲得$5000

c.康復醫院
每天$50的較低提款限額申請康復期住院
其中包括$30的醫生出勤費
每年最高可獲得$3000
d.精神疾病患者
每天高達$150
(包括每天最多$50的醫生費用)
每年最多可獲得$5000
(3)批准的外科手術和日間手術

根據外科手術的類別
金額從$250到$7550不等
具體情況得詢問保健儲蓄提供者
使用保健儲蓄可以支付多少手術費用
如果手術後在日間醫院
或日間康復中心接受治療

康復中心:每天最多申請$25
每年最多可獲得$1500
日間醫院:每天$150
每年最高為$3000

(4)門診治療
一般而言在醫院尋求門診治療時
是不能使用醫療保險帳戶付錢的
不過如果患有
慢性病管理計劃批准的疾病之一
就可以申請使用的

根據慢性病管理計劃
是有權每年最多申請$400來管理疾病,
但需繳納15%的共同付款
以下這些情況也可以提出門診索賠

除此對於65歲及以上的父母
是可以在公立醫院和國家專科中心
綜合診所和參與CHASGP診所的專科門診診所
每年最多使用$200進行門診治療

(5)孕婦分娩手術
被允許提取額外的$750
(6)篩選檢查
a.乳房X光檢查
適用於50歲及以上的女性
每年最多可以使用400新幣

但是大家注意啦!
這400新幣的限額是包括慢性病管理計劃
和疫苗接種和篩查檢查的資金
b.結腸鏡檢查
適用於50歲及以上的人士
以下是批准的疫苗接種:

(7)臨終關懷
如果留在批准的收容所
每天就會有$200額度
或者$2500日間臨終關懷護理
如果本人被診斷患有
晚期癌症或終末期器官衰竭
則不會有金額的限制
6
如何提取保健儲蓄金?
可以通過填寫醫療索賠授權表格
從你的保健儲蓄帳戶中提款

。
不過好消息是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
將能夠幫助完成這些行政工作
以上就是小楹分享給大家的小知識
大家GET到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