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芽籠東中心商販聯誼會會長楊德才(右)一直積極向阿裕尼2道第117座小販中心的攤販,如第一代攤販劉勤發推廣電子付款方式,並主動了解攤販遇到的數碼化問題與顧慮。(葉振忠攝)
「你有沒有QR碼?」「我PayNow你。」
這些是楊德才(56歲)如今的日常用語,不論是到小販中心買食物、付錢給朋友,或是和顧客做交易,電子付款已成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身為芽籠東中心商販聯誼會會長,楊德才四年前就開始推動阿裕尼2道第117座小販中心的攤販嘗試採用電子付款,當時有約六成攤販開通了NETS付費選項,但使用量不高。
直到去年受冠病疫情影響,公眾在病毒阻斷措施期間不能在小販中心堂食,也開始更關注衛生,電子付款方式因此逐漸受歡迎。
楊德才也是在疫情期間才開始使用電子付款,並親身體會到其中的便利,因此希望能以自己的經驗來鼓勵攤販使用這個付款方式。
他在阿裕尼2道經營售賣電器等的楊泰興貿易公司已有30多年,顧客在疫情前是到店裡購買商品並直接支付現金,但顧客如今為避免與他人有過多接觸,因此開始詢問是否有提供掃碼付款的選項,這讓他一時措手不及。
楊德才說,他因此學會了使用PayNow,並且向銀行申請商業帳戶,讓顧客能輕易掃描店裡的SGQR付款。
與此同時,他到小販中心吃飯時也會特地掃描SGQR付款,向攤販示範這付款方式的便利,同時也提醒他們該注意的事項。
他說:「一些攤販起初看到有關電子付款的負面新聞就很排斥,並擔心會有人顯示假的付款通知等,所以我時常會到攤位坐下慢慢了解他們遇到的困難,並向他們解釋如何檢查手機等防範措施。」
儘管與攤販相熟,但每當楊德才掃碼付款時,他都會提醒攤販一定要檢查他手機上的付款信息,並留意他們的應用是否傳出收到金額的通知聲響等,讓他們能熟悉這個流程。
在攤主樂學數碼計劃(Hawkers Go Digital)下,新加坡數碼轉型辦事處(SG Digital Office)的數碼大使截至去年12月底已接觸超過1萬8000名攤販,即幾乎是所有攤販,並有超過8400名攤販已開通電子付款選項。
配合上述計劃以及完成電子付款交易後可獲的獎勵金,阿裕尼2道第117座小販中心如今已有約八成攤販使用電子付款。
楊德才透露,該小販中心的攤販年齡多數在50歲以上,其中有10多個攤位是第一代攤販,營業至今已有40多年,因此看到他們勇於嘗試數碼化相當令人鼓舞。
為助攤販更好地掌握數碼技能,他也同數碼大使合作趁小販中心去年12月進行清洗時,安排攤販到民眾俱樂部學習使用手機和電子付款應用等。
楊德才說:「多數攤販心理上都已較能接納電子付款方式,況且下來到處都會用到科技,攤販也應該踏出第一步學習,第一次學不會就再學一次。」
電子付款省時衛生 提升攤販工作效率
為顧客準備食物的同時,也能輕易檢查顧客是否已付款,有了電子付款方式,攤販陳耀權即便是獨自一人經營攤位也沒問題。

在海軍部村莊的小販中心經營西北勝小炒和粥品攤位的陳耀權認為,電子付款方式帶來了不少便利,例如能立即查看顧客的付款記錄,也無須找錢給顧客。(陳斌勤攝)
陳耀權(28歲)家裡三代都從事小販生意,爺爺奶奶以前是賣魚圓面的,父母過後雖為照顧他和弟弟而轉行,但在他們長大後又做回老本行。
他約兩年前畢業後也正式當起攤販,和父母在海軍部村莊的小販中心經營西北勝小炒和粥品攤位,如今希望能讓父母儘早退休。
隨著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採用電子付款,陳耀權為攤位開通了SGQR掃碼付款方式,並教導父母查看顧客顯示的付款頁面,除了確保金額正確,也要確認NETS終端機有交易記錄。
他說:「父母如今對電子付款方式的流程相當熟悉,若真的遇到問題也不會太慌張,而會找我解決。」
採用電子付款方式也為陳耀權帶來不少便利,他有時晚上一個人經營攤位,顧客若選擇掃碼付款,他能馬上開始煮粥,也無須找錢給顧客,不僅更有效率也更衛生。
他說,曾有顧客忘了帶現金,得臨時找提款機取錢,不過有了電子付款就能為顧客提供多一個付款選項。
雖然海軍部村莊的小販中心以年長顧客居多,但陳耀權每天仍有約5%到10%的交易是以電子付款完成,因此要達到獎勵金的要求並不困難。
政府去年公布,攤販只要在今年5月底之前的任何五個月,每月完成至少20個最低一元的電子付款交易,就能獲得300元獎勵金。每個小販可獲得最多五個月的獎勵,總額達1500元。截至去年11月,已有超過7000名攤販獲得獎勵金。
數碼小貼士:如何使用SGQR掃碼付款給攤販?
選擇電子付款方式如PayLah!和GrabPay等,並登入手機應用
掃描攤販在攤位展示的SGQR標籤
把須支付的正確金額輸入應用
確認交易已完成,並向攤販顯示交易通知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