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絕不會是人類面對的最後一場公共衛生危機,李顯龍總理呼籲世界各國共同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預警機制和監測網絡,以便在下一場大流行病來襲之前做好準備,並且能夠及時應對,從而提高人類的生存機會。

李總理(右圖)日前接受彭博社總編輯米思偉(左圖)的訪問,就美國政局、中美問題、冠病危機、經貿議題等重大課題發表看法。(通訊及新聞部提供)
配合(11月17日)舉行的彭博創新經濟論壇,李總理日前接受彭博社總編輯米思偉(John Micklethwait)的訪問,就美國政局、中美問題、冠病危機、經貿議題等重大課題發表看法。這場視訊訪問今天播出。
談到疫情時,李總理對各國如何加強合作、防患未然提出建議。
李總理說,冠病並不是人類所遭遇的「最糟糕的事情」,因為未來還有一個尚未出現、比冠病更嚴重的「X疾病」。
「我們確實需要最好的早期預警系統,所有國家可以共同組織多邊預警機制,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及早發現新疾病並做出反應,以提高我們的生存機會。」
李總理坦言,要各國共組多邊預警機制,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但他強調,各國只要相互協作、不封閉,「讓國內科學家以外的國際團隊進駐,了解是否可能發生任何重大疫情,並及時發出危險信號」。
除了共享信息,強化預警功能,李總理也認為,全球應在冠病疫苗的研發和分配上,達成合作或共識。若各國都為疫苗爭先恐後,疫苗分配將演變成一場國力的較量。
李總理說:「大國都已確保自己排在隊伍的第一位,而且有時是採取極其全面的措施來達到目的。我可以理解它們在政治上的緊迫性。我認為現實是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會遂心如願。」
李總理也說,雖然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理性控制冠病疫情做法,是把疫苗優先分配到最能抑制暴發情況的地方,「但要在環球層面約200個國家之間落實這項安排,這將非常艱難」。
作為無法在疫苗研製上自給自足的小國,李總理指出,新加坡必須與多家疫苗製造廠達成安排,「這樣疫苗一旦上市,我們就不會是站在隊伍最後面的一個」。「我不認為我們會是第一個,但我們不想成為最後一個。」
記者:黃順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