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度假時,如果你發現入住的酒店客房好像「縮水」了,還是一些平時都會提供的用後即丟用品也消失無蹤,請先別急著投訴。
因為,這也是旅遊業者為了減少浪費、響應環保所採取的措施。
可持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近日成了旅遊業的大趨勢,2022年3月,新加坡旅遊局和新加坡酒店協會推出「酒店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其中一個目標是讓酒店業者開始追蹤碳排放量,並在2030年前減排,以實現2050年凈零排放的目標。
一些業者也試驗和採納創新的可持續解決方案,例如試行專利技術,將食物垃圾轉化為可重複使用的產品。

新加坡旅遊局和新加坡酒店協會推出「酒店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其中一個目標是讓酒店業者開始追蹤碳排放量,並在2030年前減排。(聯合早報)
截至2023年8月,新加坡已有至少35家酒店,在可持續方面獲得或正積極爭取國際認證,相等於本地客房總數的四分之一。
如果要以一句話來概括酒店業者為了環保而採取的措施,那或許就是「以少為美」吧!
建造成本低還可以「打包」的迷你酒店

Tiny Pod和裕廊集團將合作推出由退役地鐵車廂改建而成的共享酒店,預計9月啟用。(Tiny Pod提供)
說到酒店,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富麗堂皇的大酒店,但近來精品酒店也同樣受遊客歡迎。
去年,新加坡就出現首個由退役巴士改造成的酒店空間。
不僅如此,本地也開始出現更多客房面積較小的酒店,它們大多是由貨櫃或模塊化客艙(modular cabins)改裝而成。
本地初創公司Tiny Pod四年前就推出八個貨櫃酒店客房,每個房間設備齊全,可媲美一般酒店,甚至能讓住客烤肉或在戶外用餐。
公司數據顯示,這八間客房的入住率,過去四年來平均維持在八成;本地防疫措施放寬後的頭幾個月,更高達100%。
今年4月,Tiny Pod也和裕廊集團聯合宣布,將推出由退役地鐵車廂改建而成的共享酒店,預計9月啟用。
公司發言人說,小型酒店的概念備受關注,他們迄今已獲得來自天使投資人超過50萬新元的資金,望能實現在本地拓展至200間客房的目標。

分析指出,小型貨櫃酒店概念的建造和營運成本較低,也因使用更少且更環保的資源,而更具持續性。(聯合早報)
位於拉扎魯斯島(Lazarus Island)、設有五個小房住宿,入住率也維持在80%至90%之間。
負責該項目的是本地生態旅遊公司碧客態霓(Big Tiny)。公司其中一名聯合創辦人受訪時說,這類「迷你酒店」的一大優勢是流動性(mobility),因為這些貨櫃客房裝有輪子,可隨時遷移,「打包」到新地點。
有分析指出,這種新型酒店概念的建造和營運成本較低,也因使用更少且更環保的資源,而更具持續性。
酒店用完即丟用品「被消失」
最近到國外旅遊的蟻粉或許會觀察到,部分酒店所提供的設施,跟過去已經大不相同。
像是客房裡的洗髮水或沐浴乳,都是採用天然或有機產品,有些甚至不在房間裡放置這些用品,而是改在酒店大廳里設一個專區讓住客自取(儘管這也有可能讓一些人趁機多拿幾份)。
《紐約時報》日前刊登的一篇評論,還探討酒店業者如何推廣可持續旅遊,文章提出的一個建議是,業者是否能完全不再提供用完即丟的拖鞋?

美國平均住客率達63%的高端酒店,每個月丟掉多達1000萬雙拖鞋。(網際網路)
文章引述數據揭露,美國平均住客率達63%的高端酒店,每個月丟掉的拖鞋竟多達1000萬雙。
然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容易。
《紐時》評論作者認為,相較於塑料吸管可被紙質吸管取代,要更換拖鞋的背後考量更複雜,不僅取決於材料,還必須考慮住客的文化期待和對奢華服務的看法。
該評論也引述專家說,酒店拖鞋給予住客的舒適和的衛生,已成為一種奢華生活的既定標準。
因此,一些酒店業者選擇改換拖鞋的材質。
其中,文華東方酒店集團自2022年就不再提供用完即丟拖鞋,而是改用以紙板、軟木和棉花製成的拖鞋,酒店會定時清洗這些拖鞋及補貨。
也有國外業者提供以黃麻(jute)或竹子等天然材料,以及回收塑料製成的拖鞋。
其他酒店則是改變入住條例,只有在住客要求時才給他們提供拖鞋,也有業者強烈鼓勵把穿過的拖鞋帶回家,不要退房後就丟掉。
酒店主張綠色設計
除了日用品及寢具,本地酒店房內的一些設施,如今也更符合可持續旅遊的概念。
其中一個常見的改革是,房間裡不再提供塑料瓶裝水,而是安裝冷熱飲水機。

一些酒店客房裡不再提供塑料瓶裝水,而是安裝冷熱飲水機。(網際網路)
另外,酒店建築的整體設計也更重視環保,業者會使用節能電燈,或在酒店屋頂安裝太陽能板。
酒店客房也裝上更大型的窗戶,改善採光,減少使用人造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