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立法管制假信息,針對的是製造假信息的人或個體,而不是傳遞者。儘管如此,還是呼籲新加坡人不要隨意轉發未經證實的信息。
——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
新加坡朝智慧國願景邁進,在引入科技的同時,至於科技進步帶來的影響,如社交媒體效應、假新聞等,必須做好應對措施。
王乙康在佛教總會創會70周年和衛塞節慶祝活動上表示,種族和宗教分化,是分裂社會的導火線。紐西蘭基督城恐怖襲擊案就提醒了新加坡所面對的威脅。

「政府近期提呈的『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案』,就是為了避免仇恨言論和假信息分化社會。而要有效對抗假信息,必須靠全民的力量,共同實現。」
王乙康認為政府立法管制假信息,所制裁的是假新聞的作者而不是傳遞訊息的人,所以大家也不需要太過擔心。
「雖然如此,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時時刻刻保持警惕,先確認信息的真實性,才轉發給你的親戚朋友。」
假新聞到底因由何在?
英國廣播公司(BBC)嘗試找出答案……
假新聞源自對主流媒體的不信任感
BBC公布的一份由BBC World Service製作的調查報告,指該公司向印度、奈及利亞及肯亞(Kenya)三國共80位參與者收集他們連續7天使用手提電話的數據,以及通過家訪詳細了解他們的上網習慣,研究他們在網上分享的消息類型、對象和次數等。
研究人員亦分析超過16000個Twitter和3000個Facebook帳戶,希望得知假新聞如何分化社會。
這三個國家的民眾普遍對主流傳媒都抱不信任態度,導致他們利用其他途徑散播資訊,而且他們認為自己分享的訊息是真確,因而沒有作出考證。
另一方面,參加者聲稱有信心分辨出假新聞,可是網上流傳消息速度之快亦導致假新聞大行其道。他們很多時見到其他人傳來的資訊時,都不假思索地接收和轉發,不會由Facebook的留言數目、相片內容或傳送者的身份等線索考慮其可信性。

Facebook保安漏洞 公司近年爆出平台成為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的工具、「劍橋分析」事件,還有對假新聞及仇恨言論採取放任態度等新聞。以扎克伯格為首的Facebook高層積極尋求挽回聲譽,但後來又爆出保安危機。
假新聞精於煽情
BBC分析這三國民眾的接收的假新聞內容,例如印度人經常收到「某位朋友或家人的孩子被擄」的假消息,他們本著保護家人和社區的心態,將消息傳遍天下。
結果導致當地經常發生針對無辜陌生人的暴力事件,估計在2017年有最少32人就是喪命於民眾誤信流言的襲擊。
研究更發現,在當地Twitter散布的虛假消息來源中,有部分是與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支持者勢力重疊。
至於在非洲的情況,假新聞的內容與國家形象不無關係,肯亞有3成的Whatsapp上的消息都是金錢和「電子零件黨」的詐騙內容,而奈及利亞則有不少與軍方或恐怖主義有關的假消息。
BBC的報告認為,這些消息旨在刺激人們對民族身份的認同,所以內容的數據並不重要,如何煽情才是重點。

BBC經分析的1.6萬個Twitter帳戶以及3000個Facebook專頁後指出,右派傳達的訊息力度更強以及更連貫,而左翼的假新聞網站組織則較鬆散——而即使它們是有組織,訊息的效力也較弱。
不止於Facebook,Twitter等也成為了「假新聞」平台,不實資訊流傳令政府及社會頭痛。
但原來有發現指出假新聞能夠廣傳天下,是因為發布和流傳者效率極高,往往少量專門流放假消息的「機械帳戶」,已很足夠讓整個網絡塞滿海量的假新聞。
「機械帳戶」的危害:
這些「機械帳戶」實際是由電腦操作,協助分享假新聞並予以轉發。而它們被視為故意轉發假訊息的機器人,是因為它們在相關資訊最早流通時就參與轉發,而且速度驚人。
研究同時亦發現這批機械帳戶很懂得掩飾自己,它們平常會轉發一些無關痛恨,來自其他真實用戶的訊息,讓人誤以為它們是「人類」。
而當關鍵時刻來臨時,它們就會在一些地方「很自然地」轉發虛假訊息,讓其他人信以為真。如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談及移民措施的貼文底下,它們會留言轉發一些未經證實,移民相關的假新聞,引誘使用者上釣。
網上假新聞層出不窮
-各國如何應對?
假新聞引起的社會恐慌已不足為奇。各國政府、民間及私人機構也開始攜手應對假信息的惡意散播。
為了嚴打假信息,有開發者在聊天應用程式LINE設立「謠言查證」機器人帳號。用戶收到可疑信息後,轉發到這個帳號,機器人就會根據網絡資料,你辨別真偽。
微信則同數百個政府和私人機構合作,去年刊載近4000篇文章粉碎食品安全和保健等課題的謠言。
美國則設立了專門網站,可搜索可疑信息,然後告知用戶信息的真假並做出解釋。也有查證網站專攻政治方面的假信息。

最近的泰國大選也出現假新聞,有信息稱選票被載去銷毀,以及用來投票的筆,墨汁會自動消失等。泰國通訊社這個打擊假信息的網站在查證後,確認這些都是假消息。公司平日也製作視頻和通過聊天室解答公眾疑問。創始人表示假新聞傳播的速度,遠比查證過程快,因此這項工作極具挑戰性。
「你需要查證畫面,查證內容、找專家。你也需要採用創新的方式同觀眾溝通,例如製圖、視頻還有全面報道的文章。」
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副教授坦多克博士說:「假信息一般會在局勢不穩的情況下迅速蔓延,當人們渴望消息時,例如天災或選舉期間。人們對訊息的渴望,可能衝擊了他們深刻反思或查證消息的意願。」
學者建議公眾,可查看消息來源網站外觀或文字的漏洞,搜索圖片是否以前曾用在其他新聞報道上,也可以通過網絡尋找信息來源是否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