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樟宜機場每周接待的乘客約100萬人次。(聯合早報)
作者 王震宇
過去幾個月隨著我國邊境全面重開,航空業又呈現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告別2022年之前,樟宜機場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縱觀亞太區,樟宜機場的客流量是最高的。
換句話說,樟宜機場是亞太區最繁忙的機場。

本月18日,交通部長易華仁在臉書上發貼文透露,樟宜機場每日接待的乘客已達15萬人次,每周約有100萬人次,相等於疫情前的75%左右。
相比之下,今年3月樟宜機場的客流量,只達到疫情前18%的水平。現在不僅數字暴漲,還遠超原本設下的疫前50%客流量的目標。
客流量源源不絕,也因為機場的四個搭客大廈都已恢復運作,其中包括關閉了兩年多後於今年9月重開的第四搭客大廈,以及今年10月翻新後重開的樟宜機場第二搭客大廈南側離境廳。
樟宜機場的乘客容量已恢復每年可接待7000萬人次的水平。
另一個關鍵因素則是機場的連通性。
如今,樟宜機場連通性已達疫前的82%。截至12月,有95個航空公司安排從樟宜機場飛往140個城市的航班,當中包括在疫情前乘客無法從新加坡直飛的目的地,如新喀里多尼亞的努美阿、韓國濟州島、印度的浦那和馬來西亞的詩巫。
以國際客流量(international travel volume)來看,樟宜機場目前以3200萬搭客人次接待量,擊敗並排在第二位、各接待了1800萬搭客人次的曼谷蘇凡納布國際機場,和首爾的仁川國際機場。

去年11月,韓國還未全面解除邊境管控,仁川國際機場的工作人員指引入境旅客。(法新社)
航空業復甦的漫漫長路
雖說航空業已見到曙光,但要重新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仍有一段距離。
航空業獨立分析師索比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就強調:
「雖然樟宜是目前亞太區最大的國際機場,但不意味著它的復甦步伐是最快速的。南亞和中亞一些較小型的機場復甦得更強勁,其他位於亞太區西南部的幾個機場,如雪梨機場,復甦步伐也比樟宜快一些。」
11月份的數據顯示,樟宜機場已復甦至疫情前的69%,比東南亞的月平均值高出了10個百分點。
但相比2019年首10個月的數據,今年首10個月途經樟宜機場的總客流量,僅為2360萬人次,等同於2019年的42%。

樟宜機場第二搭客大廈南側離境廳今年翻新後重開。(聯合早報)
整體來看,亞太區航空業也繼續顯著落後於其他地區。其他地區的客流量已達到疫情前75%至90%的水平。
放眼2023年,哪些因素可能會成為航空業復甦的絆腳石,甚至讓樟宜機場的榜首位置岌岌可危?
① 機票價高居不下
今年在邁入年底學校假期旅遊旺季之前,機票價格一度因需求強勁而被炒高。年底飛往亞太地區如韓國、菲律賓及吉隆坡的票價,都比疫情前高出了約50%至75%。
飛往歐洲的機票價格也增加了,但增幅較低,為10%至20%。
隨著中國下個月重開國門,機票價格會不會高居不下,值得關注。
② 全球飛機不夠用

澳航波音787班機。(路透社)
另一個全球航空業面對的巨大挑戰,就是飛機供不應求。
據《彭博社》報道,全球兩大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Boeing)和空中客車公司(Airbus)面對供應鏈局限,都無法如期交貨。 空中客車本月初曾宣布,它們無法達成今年設下的運輸700架客機的目標。
金融投資機構傑富瑞(Jefferies LLC)接受《彭博社》訪問時預估,目前積壓的飛機訂單有多達1萬2720架。波音和空客最受歡迎的單走道客機訂單,甚至已排到至少2029年。
禍不單行的是,在疫情期間,由於航空業陷入低迷,航空公司把數千架飛機停放在沙漠,也成了當前飛機短缺的另一主因。
這些飛機不是因長時間沒使用必須進行大檢修,就是因為航空公司已經計劃把它們逐步淘汰,無意再重新啟用。
種種因素都標示著,過去幾個月昂貴的機票價格,可能還會持續一陣子,情況甚至有可能加劇。
印度旅行常客網站創辦人奧塔尼則告訴《彭博社》,除了飛機短缺,還有油價等其他因素,都導致機票價格難降下來。
面對採購的飛機未能及時交付,一個解決方案或許就是繼續使用舊飛機。
③ 經濟放緩、燃油價格……

冠病疫情趨穩,但會否出現新的冠病變異毒株,影響航空業復甦?(聯合早報)
國際機場協會亞太區分會總幹事巴龍奇認為,俄烏戰事依然影響著燃油價格。經濟增長預測的下調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都會繼續籠罩航空業。
他進一步指出: 「更何況,可能還會暴發新的冠病變種病毒,屆時復甦之路將蒙上陰影。」
巴龍奇預計,亞太區航空業要到了2024年底,方能全面復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