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在馬六甲多住了一晚,導致一早要趕車去吉隆坡飛檳城。
11點半的飛機,7點鐘退房後,從酒店叫了輛Grab去馬六甲中央車站,10馬幣,到櫃檯兌換了8點鐘到吉隆坡機場的大巴票。
竟然還有時間坐著慢悠悠吃完早餐。

一大早的馬六甲城倒是比傍晚多了一份本地人的熱鬧。
酒店旁邊有個小型菜市場,100來平方米,賣水果的、賣粽子的、賣襪子的,耳邊都是中文的叫賣聲。

Grab經過一所華文獨立中學,隔著車窗能聽到校園裡的喧囂,青春洋溢,第一次在這座城市見到這麼多年輕人,真好。
馬六甲到機場的車程2個鐘頭,票價22馬幣。
我是前一天晚上在馬六甲河邊,打開手機急火急燎地在REDBUS上訂的。
本來還想到第二天到車站再買,結果順手一看,8點那班車18個位置已剩下5個,隔天一早要是過去沒票,那就欲哭無淚。
往返馬六甲都是大巴,這裡的大巴比國內的舒服多了,一排三個位,都是那種頭等艙樣式座位,價格也不貴,我從吉隆坡過來買的票也才15人民幣。
訂機場車票時,我就後悔了,要不是買了直飛檳城的機票,我倒想大巴先去怡保,玩一天後再從怡保去檳城,從時間效率上來說,差不多。
檳城是來之前就訂下的行程,機票也是早早買好,25元人民幣,在我飛過的行程里,這真是最廉價的一班。
下單的時候還暗暗地想,這麼便宜,飛機該不會偷工減料吧?還是有可能不給上飛機?
APP上顯示執飛航司叫貝克航空,到機場才知道到這家MYAirline是馬來西亞的廉價航空,剛成立不久。

還好還好,準點起飛,飛行過程也很正常,反正廉價航空該沒有的都沒有。
大中午到達檳城,這裡相比馬六甲真是熱鬧太多,感覺也涼快不少。
機場不大,出了門口就有公交去市中心。
決定來大馬後,檳城很快就被列入行程。
在南洋華人的奮鬥史里,檳城是一個無法跳過的城市,無論是如今大馬唯一一個華人當權的地區政府,還是華人在這裡的發展和歷史地位,都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
對於我來說,它身上後天生成的文藝氣質倒是其次,畢竟在一個閩南人眼裡,這裡的氣質與閩南實在太過相像。
當然,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吃」也是一方面。
檳城代表了南洋華人在保留傳統飲食上的誠意和努力,無論是炒粿條或福建蝦面,口味和氣質都是一脈相承。
此時此刻,在公交車上的一個鐘頭後,我在ferry下車,這裡離我訂好的賓館只有七八分鐘腳程。
沒想到的是,下車點的對面居然就是姓氏橋。

如果說檳城是華人在南洋的重鎮,那姓氏橋則是重鎮中最具代表性的落腳點。
沿著退潮漲潮的灘塗海邊,初來乍到的華人在延伸出去的簡易木橋兩側,搭起了一間又一間的木板房,就此落地生根。

本以為這只是開始的權宜之計,沒想到時移世易,那些木板房竟然用了今天。
如今的姓氏橋共有六座,分為姓周橋、姓李橋、姓陳橋、雜姓橋,多的諸如姓周橋,仍然住了幾百號人。
沿著姓李橋走進去,可以看到兩側的木板房被歸置得有模有樣。
對著橋面的開戶客廳里,電視、沙發、供奉的神像一應俱全,電視里播著華語電視劇,七八歲的小孩旁若無人地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看到有個印度人在一間屋子裡提了兩塑料袋咖啡出來,瞄了一下門口,牌子的啥沒有,只好站在門前問裡面的老太太:「這裡是不是有賣咖啡?」
老太太轉身說有,3元一袋。「那給我來一袋。」
買喝的倒是其次,主要是想進屋看看,問了老太太,說可以進來。
我不知道進的是不是後門,進去就是一個廚房,堆滿了雜物,一旁兩個房間,其中一個,有小孩在裡面玩遊戲。

老太太說她已經在這裡住了六十多年,如今一家四口住在這裡。
關於姓氏喬,後面再說,因為離開檳城前的最後一個晚上,我又去了那裡,找了幾戶人家聊了整整兩個鐘頭。

不得不說,相較「景區」,姓氏橋已經成為檳城一個獨具特色的社區。
如果說柬埔寨洞裡薩湖上的越南人家也是類似的水上村落,那麼兩者的區別在於,洞裡薩湖是自成一體,商業、教育、住房都在湖上,那姓氏喬則與這個城市完美地融合到一起。
姓陳橋的門口有賣紅豆冰,點了一碗,色彩斑斕,炎炎夏日裡的那種酸爽,溢於言表。

在馬來西亞,吃冰變成了一件太正常不過的事,煎蕊是刨冰、紅豆冰是刨冰、咖啡要加冰,一切都需要降溫。
也沒人會擔心拉肚子,畢竟這氣溫下,還是撫慰自己比較重要。
跟老太買咖啡的時候,她問我要不要冰,我說不要。
她很驚訝,再三跟我確認不要冰,最後給了我一袋有點燙嘴的咖啡,讓我後悔不迭。

下午3點多冒著烈日去賓館CHECK IN,才發現賓館後面就是小印度,30米遠就是一座印度神廟。
前台是個馬來族大姐,不會說中文,這也是我在檳城接觸的為數不多不會講中文的人。
大姐用英文跟我說要付款。
一直以為預訂的時候已經付款,但她說我沒付款成功,我只得手忙腳亂打開信用卡APP查扣款記錄,發現還真是。
這家賓館是中式風格,上下樓梯都是踩著咯吱響的紅漆木板,有種回到清代的感覺。
如果再加上幾個透著紅光的燈籠,這氛圍感,更妙。
賓館養了一隻三花貓,橫躺在門口的老式紅磚地板上睡覺,半截舌頭伸了出來。
我在檳城的三天生活,就此開始。
(文章原載於微信公眾號城南八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