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企航新加坡
從風靡全球的電玩遊戲賺取大量現金,用來推動電商平台全力衝刺東南亞龍頭地位,再利用平台優勢拓展具備未來潛力的數碼金融,這推動冬海集團(Sea)一舉躍升成為東南亞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3月2日,集團發布2020財年第四季和全年業績,全年營收雖激增一倍至逾43億美元(57.7億新元),但凈虧也同時擴大10%至16億美元。然而之後的兩天,它的股價仍穩收在250美元以上。
顯然,投資者繼續看好它以電玩平台Garena、電商平台蝦皮(Shopee)以及數碼金融網絡SeaMoney三塊業務,全方位打造東南亞超級數碼平台,搶占后冠病時代機遇的戰略。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李利群)

星展集團研究分析師米特爾(Sachin Mittal)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冬海集團當前的估值,反映了市場有信心它能在電玩和電商兩大業務繼續取得好業績。
FSMOne.com股票和掛牌基金研究部高級分析員曾德均說:「集團繼續虧損,但股價表現優異,是因為它仍處於高增長階段,投資者願意付出如此高的估值。」
銀河—聯昌證券(CGS-CIMB)分析師王康權有信心,集團能達到新財年電玩及電商營收分別增長38%及112%的展望,繼續給予它「增持」的評級,目標價315美元。
持續虧損並未讓冬海暫停布局未來。發布業績當天,集團宣布成立東海資本(Sea Capital),要在未來幾年投入10億美元投資於其他科技公司,並設立人工智慧實驗室,研發跟現有業務及未來機遇相關的科技。
在紐約證交所(NYSE)掛牌的冬海集團,3月19日股價報214.90美元,2020年至今上漲逾400%,總市值近1100億美元。集團主席兼總裁李小冬已經躋身新加坡十大富豪。
不過,集團股價漲跌波動也相對激烈,在2月中曾衝到285美元的高位,之後一個月已回落24%,期間的盤中波幅也高於大市。
蝦皮是功臣也是禍首

圖片來源:冬海集團
冬海當前最大增長動力來自蝦皮,但虧損擴大的「禍首」也是蝦皮。
市值1000多億美元的公司何時能實現盈利?根據彭博社資料,市場分析師普遍預期冬海集團可在2023年開始獲利,而關鍵在於蝦皮。
蝦皮2020財年的經調整後息稅折攤前盈利(Adjusted EBITDA)為負13億美元。米特爾指出,若蝦皮可如市場預期在2023年獲利,集團就有望轉虧為盈。
據面簿和諮詢公司貝恩(Bain)預測,作為蝦皮主力戰場的東南亞數碼經濟規模有望從去年的530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達1470億美元。
但東南亞電商競爭也非常激烈,蝦皮大手筆搶占市場,上財年的電商服務開支激增92%至17億美元,整體銷售與行銷開支也激增逾88%至18億美元。策略雖見效,勝負卻仍難料。
數碼研究公司iPrice截至去年第三季的數據顯示,蝦皮在東南亞六大市場——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每月訪客人次都居冠。
在越南和馬來西亞,蝦皮和位居第二的對手明顯拉開距離,但在印尼和菲律賓,它分別和Tokopedia和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Lazada近身搏鬥,跟Lazada在泰國和新加坡的競爭也相當激烈。這意味著電商平台可能得繼續砸錢爭取生意。
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師康特曼(Matthew Kanterman)指出,在最大的印尼市場,Tokopedia計劃與私召車平台Gojek合併及尋求上市,之後料可獲得充裕資金來擴充業務,將對蝦皮帶來更大競爭。
他說:「至於目前在其他幾個市場屈居蝦皮之後的Lazada,也可能尋求上市。」
除了東南亞和台灣,蝦皮也在2019年進軍巴西電商市場,並於今年初進軍墨西哥。
米特爾雖預期蝦皮可在2023年轉盈,但他警惕:「如果集團在南美洲也花大錢搶占市場份額,電商業務到時仍無法取得盈利的風險是存在的。」
電玩火熱是第一股動力

圖片來源:冬海集團
冬海集團未上市前,是在2009年以電子遊戲平台Garena起家。
Garena在2017年推出自主開發的手游Free Fire取得成功,是推動集團邁向全球新興市場,賺進巨額營收的第一股動力。
據流動數據分析公司App Annie統計,截至2020年第四季,Free Fire已連續六個季度穩坐東南亞和南美洲最高營收電玩寶座,並在上一季首度拿下印度電玩市場的營收龍頭。
集團截至去年第四季的電玩活躍用戶同比增長72%,付費用戶同比增長120%。
摩根大通(JP Morgan)分析師拉詹(Ranjan Sharma)在分析報告中指出,雖然冬海集團發布業績時並未宣布何時推出新遊戲,不過升級版的Free Fire Max正在進行beta測試,意味著應該很快將推出。集團在去年初全面收購加拿大電玩開發商Phoenix Labs,不排除接下來將繼續進行併購來強化遊戲產權和研發方面的能力。
他繼續給予冬海集團「加磅」評級,目標價為283美元。
根據彭博社數據,目前追蹤冬海集團的20名分析師,有17人給予「買入」建議,平均目標價293美元。
看來,雖然增長最快的電商業務還沒獲利,具備潛力的數碼金融大計也還在醞釀,市場押寶冬海集團,看中的是它能大步邁向期許中的未來,成為稱霸東南亞的科技巨擘。
數碼銀行業務未來五年料添額外動力

圖片來源:冬海集團
冬海集團的數碼金融上財年營收6000多萬美元,業務仍相對小,未來五年可帶來額外動力的是仍在萌芽的數碼銀行業務。
集團去年12月獲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頒發全面數碼銀行執照。今年初,媒體報道它已收購印度尼西亞BKE銀行,有意將它發展為數碼銀行。
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東協銀行研究部主管羅德(Nick Lord)在分析報告中指出,東南亞數碼銀行市場潛力雖然很大,但仍在起步階段,預期可在2025年達到22億美元年營收的規模。
他估計,冬海集團近期在新加坡和印尼拔得頭籌,加上可通過現有平台吸引用戶登錄數碼銀行軟體,到了2025年或有望爭取到約30%的市場份額。
曾德均認同數碼銀行業務跟冬海集團相輔相成,集團經營的電玩和電商平台有大量現有用戶可成為數碼銀行潛在客戶。
不過他也警示,零售銀行競爭極度激烈,而且海外市場的監管機構,尤其新興市場有可能限制外國公司進入,以保護當地業者。
「這可能阻礙冬海集團的區域發展計劃。而且,各國對數碼銀行的監管條例也可能收緊,就如螞蟻集團在中國面臨的情況。」
本文內容來源於《聯合早報》
文/馮嘉年
http://did.red/3i0uU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