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泰大廈預計2024年聖誕前夕重開。(紅螞蟻攝)
作者 王震宇
今年2月,負責經營國泰大廈的國泰機構宣布,這個位於烏節一帶的購物商場將於8月底暫時關閉,展開約一年半的裝修工程。
8月18日,國泰大廈管理層就在大廈外放置一份告示,說維修工程已在進行中,大廈明年會以全新面貌再次登場。

國泰大廈的維修工程已開始進行。(紅螞蟻攝)
這個歷史悠久的大樓,承載著許多人的記憶,也見證了新加坡80多年來的變遷。
擁有幾項「第一」

國泰大廈於1939年開幕。(新加坡博物館提供)
國泰大廈於1939年開幕,建築工程由國泰機構創辦人陸佑夫人和兒子陸運濤資助,總建築成本為100萬元。
大廈除了設有1300個座位的戲院,後方還有一座16層樓高的大樓,其中有一家酒店。1941年,這個16層樓大樓落成後,裡頭也有32間公寓,陸佑母子倆就住在頂樓單位。

國泰機構創辦人陸佑夫人和兒子陸運濤。(網際網路)
當年,國泰大廈是全馬來亞最高的建築,比起當時也剛落成的最高法院高出約15米。
與此同時,國泰戲院是新加坡首個配備空調的戲院,也是首個放映美國和英國電影的戲院。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國泰戲院就放映影片,為英國籌集戰爭所需的資金。

國泰戲院早期的電影宣傳海報。(網際網路)
戰時的避難所,日據期間成為日軍宣傳總部
1942年,日本入侵新加坡。國泰大廈是新加坡當時最堅固的建築之一,因此在日軍空襲開始時,用作平民避難所。
同年2月15日,日軍要求英軍在國泰大廈上方張掛白旗和日本國旗10分鐘,象徵英軍向日軍投降。
在日軍占領新加坡的三年零八個月,日軍政府也在大廈內成立廣播電台和宣傳辦公室。
國泰戲院仍會播放影片,但改名為「大東亞劇院」(Greater East Asian Theatre),放映的是親日本的宣傳影片。
日軍時不時還會在大廈外,公開展示搶劫犯和罪犯被砍下的頭顱,警告人們不得犯法。
戰爭結束後,國泰大廈成為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的總部和工作室。
1945年9月,大廈的戲院重新開放,餐廳三年後也再次營業,但直到1949年2月,英國政府才正式撤離,把管理權歸還給國泰機構。
李光耀曾在樓內辦公

《昭南時報》。(國家圖書館提供)
日軍占用國泰大廈之時,其中一名員工竟是後來成為新加坡第一任總理的李光耀先生。
新加坡當時是日本新聞及雜誌的區域發行中心,而宣傳通訊總部就設在國泰大廈,主要發行兩個刊物——《昭南時報》和中文版的《昭南日報》。
1943年,李光耀加入日本「報道部」(即日本新聞宣傳部),擔任英文編輯,主要職責是處理同盟國通訊社發出的電訊。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寫道,電報會以摩斯密碼的形式發出,間中會被馬來無線電操作員攔截,而他必須拼湊電報所要傳達的信息。
他說: 「我需要像玩文字遊戲一樣,根據(電報的)上下文來破譯,並填入缺失的部分。之後,電報會從國泰大廈的最頂樓發送至最底層,經過一番編輯後再廣播。」
編輯的工作時間也不容易適應,不是從晚上7點工作至凌晨12點,就是從凌晨12點工作至早上9點。
但工作時間還不是這份工作最大的困難,而是來自被日本憲兵隊監視的心理壓力,他們會隨時逮捕任何可疑人物。
李光耀從事編輯工作15個月後辭職,打算帶著家人到馬來亞某個較偏僻的鄉村,遠離戰火。
不料,他辭職後發現自己仍被憲兵隊監視,所幸這類行為兩個月後就停止了。

1953年,人們在國泰大廈外排隊買戲票。(海峽時報檔案照片)
不是第一次整修
翻閱歷史,國泰大廈曾兩次進行整修。

國泰大廈2000年關閉重建。(海峽時報檔案照片)
60年代至90年代,大廈進行了各種重建工程。
酒店也在1970年12月正式停業,部分空間隨後改造成辦公樓。
國泰戲院也在1991年改建為設有三個映廳的國泰影城(Cathay Cineplex)。

(海峽時報)
到了2000年,國泰機構宣布將耗資1億元重新打造國泰大廈。
整修計劃獲得市區重建局批准前,當時的國家古蹟保存局確認國泰大廈為一個有可能被列為國家古蹟的地標。這是因為國泰大廈擁有輝煌的歷史,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棟建築內曾發生過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國泰大廈在2003年被列為國家古蹟。(商業時報)
2003年,大廈正式被列為國家古蹟。
2006年,國泰大廈重建後開幕,除了有新建的購物商場,還有一家擁有八個映廳的戲院。 大廈充滿20世紀「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的建築正側面獲得保留,其餘部分則由新建築取代。

擁有超過80年歷史的國泰大廈,今年8月暫時熄燈。(紅螞蟻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