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製造的晶圓檢測工具,可鑑別細小到納米的瑕疵。好比在2000英尺以上、或在4倍於新加坡觀景輪的高度上,能夠觀測到地面上的一根白髮。
三、新加坡的醫療服務業
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前發布「世界健康報告」《World Health Report》,並對各國的醫療體系進行了比較,對預期壽命進行了排名。排名考量主要有:醫療水平、接受醫療服務的難度、醫藥費負擔公平性等方面、經過了綜合對比,日本排名全球第一,新加坡位列第三。

新加坡在Bloomberg發布的最高效醫療體系排名中拔得頭籌,新加坡位列全球第一。
新加坡已有13家醫院和醫療機構獲得國際聯合委員會品質認證(JCI),占獲得認證的亞洲醫療機構的三分之一。 新加坡是全球擁有最安全血液供應服務的國家之一。
全球非政府組織「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發布的2018《童年終結數據》報告中,新加坡被評為最適合孩童成長的國家。新加坡在全世界綠植覆蓋率極高,擁有純天然無污染環境,被譽為「花園城市「。新加坡不僅擁有中英雙語語言環境,更有聞名且優質的全球頂級教育資源。其中小學基礎教育全球第一。
新加坡的醫療服務在世界上聞名遐邇、並以優質高效而享譽世界。
新加坡的醫療體系更多是重點解決「病」的問題,而醫療服務則更多關注人的問題。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以高效著稱,被稱為最有能力應對重大醫療危機的亞洲國家。
比如新加坡80%的住院服務都是由政府醫院提供的,特別是對於公民來說,高額的補貼明顯減輕低收入群體的經濟負擔。

新加坡醫療體系採取「四結合」:政府補貼、保健儲蓄、健保雙全、保健基金四者相結合,
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現了公平與效率的原則,形成了多元化和合理的籌資機制,新加坡非常注重政府與市場在醫療保障資源配置中的發揮的不同作用,政府是貧困人群的最後保障,並且讓每個新加坡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基本醫療服務。
新加坡國土面積僅710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全國共有醫生8819名(不包括牙醫1506名),平均每1萬名居民擁有近18位醫生(不含牙醫)。新加坡的醫療服務水平在亞洲地區首屈一指,尤其是在通過國際醫院認證聯合委員會(JCI)認證的亞洲醫院中,三分之一的醫院都來自新加坡。新加坡由於擁有先進的醫療設施、技術高超的醫護人員、價格合理的醫療收費,讓新加坡的醫院每年吸引超過40萬名海外病人。
新加坡已迅速躋身為全球頂尖生物醫藥科學和保健服務業的中心。全世界很多著名的製藥、醫藥技術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此設立了生產和研究基地。比如約翰霍普金斯及美國威思克醫院在新加坡開設了醫藥中心。
全球著名專家和生物醫藥領域科學家的到來,大幅增強了新加坡的醫療實力和運作效率。

新加坡政府盡力為大眾提供優質的全民醫療。新加坡醫療服務形式多樣化,公私經營並存,滿足不同層次的就醫需求。新加坡醫療保障制度具有多層次、大範圍,不但有強制性、半強制性的保健儲蓄,也有完全自願的救助基金,保證了醫療保障體系能夠覆蓋絕大多數公民。
新加坡實施了政府和個人共同負擔的保健籌資機制,讓新加坡政府用約4%的較低的政府投入,就建立起了一個讓全民較滿意的高效醫療服務體系。新加坡政府明確自身角色定位,全力做到政府不缺位,市場不越位。
根據統計,在新加坡全國醫療保健支出中,新加坡政府補助占比為25%、個人占比50%、員工福利占比25%。
從新加坡針對住院醫療津貼政策來看,實施:

1)A級病房(空調單人間)零補助,B1級病房(空調4人間)補助20%、B2病房(無空調6人間)補助65%,C級病房(無空調8人間)補助80%。
2)綜合門診服務,成人補助50%、兒童和「樂齡人士(新加坡對年長者的一種尊稱)」補助75%,從而讓患者各取所需,完全實現了全民可及性醫療。
新加坡始終嚴格控制醫療費用水平,認為市場機制不能將醫療費用控制於低位,因此,新加坡在控制醫療服務的供應及價格方面,始終表現出合理、公平、可及的一面。
綜上所述, 新加坡醫療之所以能夠排名世界第一,綜合如下:
1、實施醫療儲蓄制度,每人每月都會有一筆固定的工資收入存入到固定的醫療儲蓄帳戶,用來解決看病貴、看不起病的現實問題。醫療儲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們對金錢的揮霍,解決了生病沒錢看病的焦慮。
2、醫療保險制度:新加坡的醫療保險是由政府提供的,看病花費在2000以內自己支付,兩千新幣以上部分個人支付10%~20%,其餘所有費用全部由政府來買單。

3、醫療基金制度:新加坡的醫療基金最終目的是用來幫助貧困人口的,並且通過醫療基金在全國建立很多的醫療機構。醫療基金中的資金來源主要靠富人群體來捐贈。
4、病房劃分等級配置:新加坡醫院病房分:普通病房(超級便宜)和豪華病房(超級昂貴),但其所享用的所有醫療服務,都是一視同仁的,沒有差別。
病房等級配置的特點是,普通病房的所有費用全部由豪華病房的收入而來,屬於「劫富濟貧」方式。這一點非常得了不起。
5、真正解決看病難:在新加坡由於醫院很多,不存在看病排不上號問題,而且每種病幾乎都有專科醫院,病人可根據病種自行選擇醫院。
6、醫生拒絕紅包:新加坡的醫生都擁有非常高的固定年薪,尤其是醫生的收入和業績沒有任何一點關係。在新加坡,假如醫生收了病人的紅包,非常嚴重,會被吊銷醫生資格證。因此,幾乎沒有醫生會不遵守規矩。
7、出色的醫療服務:新加坡的醫療服務更是名聞遐邇。新加坡的醫院提出了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及時了解病人的需求,不斷滿足病人所需,為患者提供周到的院前服務。

醫院主張對待病人要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並且鼓勵員工積極地去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發現有改善病人福利的需要,每個人都可以主動去解決問題,而不需要拘泥於職責範圍或請示上級的批准,除非那些明確禁令才需要請示。
新加坡醫院在細節下苦功夫,實施讓病人「驚喜服務」、達到「驚喜服務」目標,也就是說和病人要時時保持和諧關係,採取行動迅速解決問題,並且在20分鐘內核實問題並解決問題,不讓病人對醫院失去信任、不讓病人流失。在面面俱到的計劃中,病房為患者準備了櫥子,裡面有速食麵、即溶咖啡、拖鞋、牙刷等個人用品,以備不時之需等許多細節。
新加坡無疑真正解決了居民看病的所有問題,因此,醫療水平世界第一。
美世城市生活質量(Mercer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宜居程度調查是全球最權威、最全面的調查之一,每年一次,為全球跨國投資提供重要參考數據。在英廣調查報告顯示中,新加坡超越東京成為亞洲「最乾淨城市」。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城市之一,新加坡的城市生活質量卻一直在全球各大榜單上名列前茅。
四、新加坡的化工產業
新加坡裕廊島工業區是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和荷蘭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新加坡還是世界石油貿易樞紐和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自升式石油鑽井平台製造國,獨占全世界70%市場份額。

新加坡,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物流樞紐及重要港口。新加坡的港口在世界上排名第一,還被列為重要的國際海事中心,已連續4年奪得世界海事之都稱號。
煉油石化產業是新加坡的重要經濟支柱。新加坡的石化行業早在2011年時,產值就高達770億美金,占當時生產總值34%。
新加坡的煉油廠除了加工汽油等不同油品,還能生產氣態燃料、合成氣體、石油化工產品以及潤滑油和瀝青原料。
煉油業不僅為新加坡帶來了真金白銀及大量的利潤,還為新加坡第二大製造業——化工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料。
《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化學工業發展迅速,在各行業中所吸引的固定資產投資占比最高,高達32.2%。
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公布的2019年度數據,化學工業占比從2018年僅2%激增至32.2%。值得一提的是,過去連續三年登上行業寶座的電子業仍具強大的「吸金力」,占比從28.4%增至30.2%。排在電子業之後的分別是工程與環境服務以及研究與開發領域,分別占比8.8%和8.2%。

新加坡的化工業發展快速的原因,由於日本和中國從中東進口的石油中,分別有大約70%和80%的石油都要途經戰略要地馬六甲海峽。因此,從原油到成品油的煉油需求非常強烈,新加坡充分利用馬六甲海峽海上戰略性石油通道樞紐優勢,及時抓住國際產業分工轉移機會。
新加坡時不但敏銳察覺到東亞石油產品消費的大量需求,而且還意識到新加坡可通過加工原油獲得巨大利潤。1960年代,新加坡果斷決定要大力發展石化產業。
發展石化產業需要大力度吸引全球投資。當時,跨國石油公司也正在尋找更低成本的石油新基地,進行資本與技術轉移,由此,與新加坡不謀而合。新加坡政府實施了許多項優惠的制度,吸引跨國公司企業來新加坡投資,比如著名的殼牌、BP和埃克森美孚等。
時到如今,新加坡是世界上極少數不干預石油行業的國家,完全按照市場機制自由發展。新加坡還推行了包括優惠稅制、簡化政府審批等一系列自由貿易措施,提供優化比區域鄰國更加優質的投資環境。
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為發展石化工業的用地,新加坡1995年就開始填海造陸,並且把七個小島合併成一個大島,打造成了總面積32平方公里的裕廊島。這個工程2009年完成,比計劃提前了20年,給石化行業提供了一流的硬體條件。

新加坡煉油廠的加工能力和複雜程度在全球居領先地位,成為世界平均煉油規模超過2000萬噸/年的兩個國家之一,另外一個國家是美國。
新加坡為了節省用地,建立了東南亞第一個地下油庫。在裕廊島的地下130米,還隱藏著一個「富得流油」的場所。雖然裕廊地下儲油庫的開造成本比填海建陸油庫成本提高了三成,但卻給新加坡節省了60公頃的土地。因此,新加坡人充分應用了天時地利人和,在缺乏足夠的國土與資源情況下,仍然能夠在囧境中解決了問題,被稱為:沒有一滴油的新加坡,卻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煉油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