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30日訊)世界衛生組織澄清「職場倦怠」是一種職業現象,而不是疾病,並在更新版國際疾病分類中更清楚列出職場倦怠的特徵,受訪心理醫生表示,這將有助醫生更容易識別,給予適當的介入。
覺得能量耗盡、對工作出現消極,以及工作效率減低,如果有這三種特徵,就被世衛視為有職場倦怠,並把它定義為一種長期無法應對工作壓力,而影響健康或必須求醫的問題。
在美國,61%的上班族有職場倦怠現象,心理醫生表示,雖然新加坡沒有統計數據,但據他觀察每星期有一到三起新個案。

工作熱情消磨殆盡 職場倦怠成普遍現象。(示意圖)
鷹閣專科醫療中心精神專科醫生林汶龍醫生表示;「這些有工作倦態的人士,花在公司的時間很多,甚至有時候無法好好地吃午餐。很焦慮很擔心整個星期要怎麼過,要怎麼去應付,然後漸漸地就變成有憂鬱症的現象,覺得情緒低落沒有精力,甚至覺得做人沒有意思這樣的情況。」
醫生表示,職場倦怠除了影響健康,工作效率低也連帶影響生產力,但國人普遍缺乏意識,以為只是一般壓力,最初症狀為睡眠不足、經常頭痛和生病。
家庭醫生周洸亦醫生說:「如果我們可以有大型的一些調查當然是會非常好,探討在本地這個問題到底是嚴重還是不嚴重,然後如果是嚴重的話,它可以提供機構和國人一些比較好的資料,讓我們去解決這個問題。」
醫生表示,找人傾訴、調整工作節奏,或休息充電是避免和預防情況惡化的方法之一,但如果情況嚴重,應儘早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