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9398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一些觀點對新加坡的「佛系抗疫」可謂「微言」滔滔,在「不戴口罩不封城」「新加坡放棄了」等信息中,唯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金句一言中的:假如上海抗疫是少林派(強調意氣勁形,內外合一),那麼新加坡的可以就是武當派(講究內功修練,以靜制動)。上海的防控體系很好,屬於少林派,非常乾淨有力,社區防護強大無比。新加坡屬於武當派的,你表面上看不出來,而且是非常佛系,但它內部是非常厲害的。
從結果看,世界衛生組織高度讚揚中國的防控疫情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其他國家疫情防控提供了經驗和模式;同時,世衛組織也對新加坡的疫情防控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肯定了其以循證為基礎的公共衛生措施的成就。
從過程看,新加坡採用的「內功修練,以靜制動」武當抗疫功法,絕不是為這次新冠疫情的應對而採取的應急決策,而是因為其早已經建立應對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且非常成熟的公共衛生體系。拆招新加坡抗疫,給全球防控帶來一些的啟迪和借鑑。
預案科學,防控有序
新加坡現有的防疫預案是SARS之後2005年由衛生部牽頭制定的,其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儘可能合理地協調和配置資源,最大限度地讓需要的人得到救治和照護,把對其他人正常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該預案在2009年H1N1流感疫情中啟用過並得到完善,目前是2014年修訂的最新版本。其預案從防控管理機構設置到跨部門政府協調、從出入境控制到公眾交流、從公共衛生防範門診(PHPC)設置和啟用到醫院救治、從應急物資採購到隔離探訪等管理細節,甚至是屍體處置都做了非常詳細的流程性、制度性和文件化的安排,能夠讓應對突發事件涉及到的部門、組織和個體如何落實應對措施都心中有數、有章可循。
響應及時,外松內緊
新加坡的疫情防控,整個過程可以用「快、准、穩、狠」四個字來形容。新加坡是海外首個對新冠病毒做出應對措施的國家,1月3日還沒有發現第一例病例的時候就已經開啟響應預案;1月23日出現第一例確診病例,但整個社會洋溢著春節的氣氛;2月4日當天新增病例突然躍升至6例,並首次出現本土傳染案例,氣氛慢慢緊張起來;2月7日,新加坡政府將疾病爆發應對系統(DORSCON,Disease Outbreak Response System Condition)從黃色提高到橙色。
快:迅速啟動,進入戰時。主要打法就是傳統的流行病「三防」:防輸入、防擴散、防重症。
1月3日新加坡就開始了應對準備,按照防疫應對預案,節奏感、實效性、針對性很強地出台了一系列「防輸入」的措施,如機場全面體溫監測、准證人士回新報備和強制缺席假、入境禁令擴大等;及時採取「防擴散」的措施,如取消大型群聚活動、各種公共場所都要檢測體溫、家家戶戶發口罩、分發30萬個口罩給乘客等等。
在評價有社區傳播風險時,迅速啟動905個PHPCs(公共衛生防範診所),築牢全國抗疫網底的第一道防線。(診所中,20個政府診所,其餘885個均為私立集團診所或個人診所;這些診所平時為社區全科診所,緊急公共衛生情況時按照新加坡衛生部門的最新指南實施診療;診所自願加入,診所人力、設施和流程符合規定要求;政府按接診量給予補助補貼),任何居民有就診需求時,都可以便捷地到離家最近的診所就診,達到分級診療、避免就醫資源擠兌和及時診治「防重症」等目的;政府分發100萬個口罩給全國私人診所。
加強醫療科研,國家科技研究院在2月初已研發生產了15000個臨床檢測試劑盒,研發了2小時快速檢測試劑,大大縮短了檢測確診時間。
准:圍繞流行病三環節,精準發力,實現疫情防控高效、民眾情緒放心。
醫學建議細緻:衛生部和新加坡萬事通發布信息,告訴民眾保持冷靜和警惕、避免恐慌、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社會責任感,以及健康人不用戴口罩、經常洗手等符合循證醫學的公共衛生建議。
易感者不漏:快速組建一支140人的政府聯絡追蹤小組,對「距離感染者2米內且共處30分鐘以上的所有人進行地毯式搜尋」;
傳播途徑清晰:為確保準確性,抽調部分警察加入追蹤行動,每個病例的傳播鏈條「全分析」都會準確無誤地呈現在公眾面前;
傳染源探明:為提高感染線索源的精準性,首次將抗體檢測應用於傳染源追蹤。
狠:全民遵守,嚴格執法。
「強制休假令」,後改為「居家隔離令」,明確規定「誰」「返回條件」「居家時長」「違者法律責任」等等,如對未能遵守強制休假令和居家隔離令者進行罰款,甚至取消工作簽證等。政府補助企業僱主損失(每人每日100新幣隔離補貼),政府徵用高校、度假村等用作隔離設施。
穩:穩民心、暖人心、穩市場。
新加坡2019年10月通過的POFMA(網際網路假信息和外部干預保護法案)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既能嚴厲打擊網絡上有關疫情的各種謠言,又能把正確、正常渠道的疫情防控信息及時與民眾溝通,社會心理平穩、民眾心理順暢。
宣傳務實,全員參與。衛生部作為疫情應對核心部門,其主體主力作用不言而喻,其不僅僅對部門工作要求清晰、對民眾要求怎麼做更是具體明確。如發布DORSCON圖,提醒包括預警級別(按嚴重程度和傳播性、可控性分綠、黃、橙、紅四色)、日常生活影響(沒有、有限、中等和嚴重四級,後三種影響分別規定了什麼級別下什麼影響,如邊境篩查、安排缺勤、體溫檢測和隔離、訪客限制、學校停課、居家上班等等)和對公眾建議(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履行居家隔離社會責任、尋求健康建議、遵守防控措施、做好社會距離避免人群聚集)。同時,發布「做好5步驟,安然應對橙色」(注意健康、保持雙手清潔、減少接觸、身體不適時戴上口罩、留意官方消息)、「2019新冠狀病毒須知」(提醒「行程延後」,出國要「三避免」「四記得」,有需求時訂閱政府WhatsApp)、「注意良好的個人衛生」(8步洗手法、沒有不適時不要戴口罩、有發燒咳嗽流涕或疾病康復期要戴口罩)、「什麼是居家隔離令(密切接觸者、短暫接觸者)」「隔離令和缺席假」(告訴民眾「應該」和「不應該」做什麼)、「讓我們都盡一份力」(四個個人衛生要求、負起四項社會責任、不要散播謠言),所有這些告知內容一目了然、明明白白,並且都嚴謹地標出了更新日期,說明了該宣傳文本的有效性和可控性。
新加坡進行了細緻的防控宣傳。如教育部發布的「我們共同為新加坡加油」,通過五個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和朗朗上口的名字,傳播給孩子要做好「防範病毒、不要亂摸、要打肥皂、擦洗乾淨、使用口罩」的五個核心知識點,教會孩子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國立大學衛生系統發布的「戴還是不戴口罩」海報,科學地告訴你戴什麼樣的口罩、為什麼需要和不需要戴口罩、如何戴口罩,特彆強調了「個人衛生,特別是手衛生非常重要。自己身體不適或從海外,要戴上口罩、及時就醫」是個人的一種社會責任。
環境部發布「防控新冠居家清洗和消毒指南」,告知民眾需要準備8樣物品、如何清洗消毒的15個事項和詳細做法。除按照預案應對疫情外,新加坡社會自組織能力也十分強大。愛心人士、志願者、大學生、出租司機甚至兒童都力所能及地參與到集體抗疫的公共衛生實踐中來。
網底和規範
感受最深的兩個方面:網底和規範。網底是日常工作的技術供給力量,也是發現和響應一切突發事件的技術起點;有效、可控的規範是應對突發事件的保障。
第一,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570人口的城市國家新加坡,平戰轉換時,瞬間在社區建立905個公共衛生防範門診,所有疑似傳染病病人或者其他病人都可以到距離最近的診所就醫,既能避免了集中就診的聚集帶來的傳播風險,又能有序地轉診確診傳染病病人、不影響其他疾病病人的診治。無論從傳染病防控的專業需求來看,還是廣大居民看病的便捷性、可及性來看,第一道防線、第一線的作用需要加強。一是優化日常健康服務供給。依法規劃和規範建設基層社區公共衛生站(診所、中心、醫院),區域社區公共衛生中心(二級醫院)和急難重症中心/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三級)。明確各級醫院職責、條件、規模、醫保支付等細則,以健康為主線,嚴格建立基層就診、基層守門、基層健保、醫防結合、醫保調整、雙向轉診的就醫新秩序和整合型服務體系。
二是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日常健康服務供給建設合理、科學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戰時救治就有了秩序和保證,就不會發生醫療資源擠兌。根據二級、三級醫院或專科醫院的業務範圍和職責定位,加強不同事件性質的定點醫院床位和裝備等能力(capacity)建設,如針對呼吸道、胃腸道傳染病暴發和「核生化爆」突發等事件的救治。
第二,建立健全最基本規範(norms),這裡的規範,包括法律法規、應急預案、體制機制、程序流程、指導書等在內的文件化規定和要求。同時,還要保證規範有效落地。在這次疫情應對中,新加坡的表現嚴格地保證了防控措施和規範的落實,如入境限制與篩查、體溫檢測、健康申報、強制休假令和居家隔離令,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研究和加強疫情防控工作,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中國和新加坡的疫情防控公共衛生實踐都證明了措施的科學和高效,都對世界新冠防控提供了經驗和模式。同時,結合此次我國抗疫的一些經驗以及多年醫改推行的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等經驗,也讓我們必須壯士斷腕般地拿出智慧、勇氣和決心,進一步織密織牢我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的第一道防線、第一線、抗疫的網底。我們需要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