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時報)
作者 陳姿潓
在新加坡,雙薪家庭十分常見,不少女性在婚後依舊崇尚個人經濟獨立,成為職業婦女。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雙親都工作的情況之下,母親在周一至周五,花在「帶娃」陪伴孩子的時間,平均比父親多一倍左右。周末兩者間的差距較小,但母親還是比父親花更多時間在孩子身上。
這項由新加坡教育部資助、國大展開的調查,去年完成了第一波資料收集,共有5021名六歲或以下的新加坡籍小孩和他們的「首要監護人」參與此項調查。調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新加坡孩童在幼兒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實際現象。
研究成果在預料之內
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是父親的雙倍。母親在工作日與孩子的平均直接互動時間為3小時51分鐘,而父親則平均花1小時44分鐘陪伴孩子。
在周末,雙親之間的差別拉近了,但母親還是比父親投入更多時間在孩子身上;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約為6小時零8分鐘,但還是比母親所花的7小時30分鐘來得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參與調查的孩子之中,還是有三分之一的父親在工作日花更多時間在孩子身上,甚至比起母親多出了四分之三的時間。在這個群體中,甚至有多達21%的父母親花在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上相差不遠。
不過調查也顯示,有37%的父親在小孩身上所投入的時間,不及母親的四分之一。

(海峽時報)
儘管社會上有許多研究鼓勵父母應在育兒方面達到平衡、畢竟養育孩子也是父親的責任,但無論另一半是全職媽媽或全職家庭主婦,父親們在工作日所付出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都驚人的相似。
這些結果是根據與親生父母同住的4719名兒童所寫的時間日誌得出的。
參與調查者(其中95%是母親,因為他們是孩子的主要看護者)被要求在隨機選擇的工作日和周末的24小時內記錄孩子的每項活動。他們也需填寫與孩子一同參與每項活動的對象。
除此之外,研究小組也有為每組家庭進行面對面訪問。調查得出,將近四分之三的母親和97%的父親都是全職工作者;其中三分之一的家庭有雇家庭幫傭,四分之一的家庭與一名祖父母同住。
父親花更多時間陪孩子玩樂
研究調查主要關注孩子的五大方面:
照顧(caregiving)
遊樂和陪伴(play and companionship)
社交活動(social activities),例如外出探望家人和朋友
以成就為導向的活動(achievement-oriented activities)
旅行(travel)
在這五大方面,母親都比父親更勝一籌,父親在上述第一項和第四項方面都不太擅長,這些相關活動包括陪伴孩子閱讀、做功課以及參加課外活動等等。不過父親卻在第二項,例如進行周末娛樂活動方面做得不錯。

(海峽時報)
這些結果也反映了許多母親的日常,即:下班之後還得繼續「打第二份工」,在工作日基本上沒有所謂的個人和休息時間。
並非母親能力更強而是迫於無奈
調查小組的楊教授表示,並非母親在生理上比父親更能兼顧多重任務,而是文化和社會期望所造就的。在高壓的環境和期望下反覆榨取,不僅會造成母親身心疲憊,患上精神疾病如抑鬱症的幾率也會隨之增加,而且婚姻和家庭關係的質量也會受影響。
「我們不應該認為,夫妻對目前這種分工形式是感到滿意的。」
王教授認為,父親應該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這有利於孩子的發展。不僅是因為孩子能夠更明確的感受到父愛,也能拉近與父親的距離,更多的是因為夫妻之間的矛盾也能隨之減少,給孩子一個充滿溫馨氣氛的環境成長。
職場與家庭男女平等的課題是環環相扣的。近期不少父母都改為居家辦公,有更多的時間會和孩子同處在一個空間。態度和行為雖然不會一夜間有巨大改變,但至少在這段期間,父親或多或少也漸漸學會陪伴孩子從事更多活動,有進步。
借著居家辦公的機會,不知能否將父母親公平分擔育兒責任的距離拉近呢?在大家習慣后冠病時期新常態的同時,也建立起社會新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