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作出更大承諾,目標是到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30年的峰值減半,並爭取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零排放。
2017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為5200萬公噸。張志賢表示,這會在2030年左右達到每年6500萬公噸的頂峰水平。
雖然這是政府經過謹慎與實際考量後做出的決定,但要最遲在2050年將排放量減半至3300萬公噸,這對土地與清潔能源資源匱乏的島國來說,是個十足的挑戰。

(圖片來源網絡)
張志賢指出,要實現目標,需要全國上下一致的努力,從三大重點著手。
首先,我國工業、經濟和社會須逐步轉型。例如到了2040年改用綠色車輛;
通過政府組屋樓頂加裝太陽能板、設立離岸太陽能發電場等,將太陽能裝機容量從今年底的350兆峰瓦(MegaWatt Peak),
提高到2030年的至少2千兆峰瓦(GigaWatt Peak),相當於本地目前約4%的年度電力需求。

(圖片來源網絡)
太陽能是我國最為可行的清潔能源選項。受地理條件限制,水力、風力或是核能等國際盛行的綠色發電模式並不適合新加坡。
張志賢認為,我國因此須投入研究新興的低碳科技,如氫氣,以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技術。
第三,我國要與國際社會合作,共同發展區域電網和碳交易市場等設施。
張志賢說,視乎計劃實行情況和科技發展速度,目標或會提早達成,也可能有所延後。但「即便任務變得更艱難,我們仍將盡最大的努力,實現我們長期減排發展策略的承諾」。
氣候變化跨部門委員會主席的張志賢說:「提前設定明確的願景,將提供明確的方向,給我們自己和利益相關者提供時間,實現邁向低碳經濟的良好過渡。
我們的經濟也能發展新的領域,創造新的工作與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