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加坡,這個國家在中文網際網路中,幾乎是一個已經被吹上天了的國家。這個國家是目前東南亞地區唯一一個已開發國家,而作為一個城市國家,新加坡也有著「花園城市」的美譽。這裡多元、包容,充滿華夏文化,並且法治且開放。這樣一個幾乎很難挑出什麼毛病的國家,自然會贏得我們的好感。
那麼作為東協最小的國家,且作為僅僅只有一座城市大小的城市國家,新加坡到底憑什麼能夠成為東南亞地區中唯一一個已開發國家呢?

(新加坡)
一、曾經的第三世界國家
1819年,英國殖民者正式從當地的馬來部落手裡,購買了新加坡這個港口。而當時的新加坡,包括英國殖民者在內,其實也僅僅只有不到一千人。英國殖民者為了發展這個天然良港,作出了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那就是新加坡不徵收港口稅。
而英國殖民者的這個決定,對於當時的東南亞華人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我們都知道,早期華人移民進入東南亞地區之後,很多都從事了有關商業的相關工作,說白了就是做買賣。
而新加坡這個港口不徵稅,對於買賣人來說吸引力自然是相當的高,反正都是掙錢,反正東南亞在哪裡都不是家,那在哪掙錢不是掙錢呢?

(獅城)
加之當地本身就沒有什麼馬來人原住民,因此很快華人就成為了新加坡的主要人口,並且也成為了英屬馬來亞的一個主要人口聚集地。而在後續中國移民進入東南亞之後,歧視最小,且中國人聚集最多的新加坡,自然也就成為了其移民的首選地。
而新加坡在二戰期間被日軍所占領,在日軍占領期間,新加坡這座城市遭到了相當大的破壞。因為日軍的破壞,以及二戰對世界貿易帶來的打擊,新加坡在二戰結束之後,其經濟倒退相當嚴重。
另一方面,由於新中國的建立,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以及貿易禁運也正式開始,太平洋貿易衰退嚴重。新加坡作為太平洋貿易中的重要一環,其崛起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與中國之間的貿易。

(李光耀)
然而在中國被貿易禁運之後,新加坡連帶著其地位都有所下滑。加之最開始新加坡是和馬來西亞一起獨立的,因此新加坡並非是獨立開始就是已開發國家,相反當時的新加坡過得並不輕鬆。
然而,一個人卻改變了這一切,這個人就是,李光耀。
二、實用主義者李光耀
李光耀1923年出生於新加坡,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華人。而李光耀從小就是一個學習能力非常強的人,不僅精通英語和華語兩種語言。在日軍占領期間,甚至還自學了日語,而這在後來甚至還救了他一命。

(青年李光耀)
據李光耀自述,在日軍占領時期,有一次日軍以拉勞工為由,想要把李光耀拉上一輛卡車。由於李光耀懂得日語,於是他便冒充日本人得以脫身。後來他才知道,原來那些上了卡車的人,最後都被日軍拉到沙灘上槍殺了。
二戰結束之後李光耀前往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在此期間李光耀接觸到了左翼思想。李光耀對此並不排斥,但是李光耀本人卻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他對於其中的階級鬥爭並不感興趣,真正吸引他的,是有關民族解放的那一部分。在英國期間,李光耀本人也加入了馬來亞獨立組織,馬來亞論壇。

(李光耀)
回到新加坡之後,李光耀為了提升他在工人群體中的形象,開始為工會和罷工的工人們辯護。在獲得了聲望之後,李光耀於1954年成立了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該黨至今仍是新加坡的執政黨,政權相當的穩固。
1958年新加坡獨立,1959年李光耀便當選了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這個總理是純粹的民選總理,新加坡人自己選的。
不過李光耀的目光從來都不僅僅只是局限於新加坡,李光耀心裡非常的清楚,新加坡小國寡民,很難發展起來。如果新加坡想要擁有更好的未來,那麼最取巧的方式就是加入一個地區大國,然後利用新加坡在人口以及經濟上的優勢,在這個國家內獲得一個較高的地位,直至最後帶著這個國家和新加坡一起崛起。

(人民行動黨)
但是在當時,地區內根本就不存在這樣一個地區大國,反倒是一片稀碎的小國。因此李光耀為了完成自己的願景,便開始串聯馬來亞、沙撈越以及北婆羅洲,希望大家一起建立一個馬來西亞國。而在這個問題上面,具備著最終拍板權的是馬來亞首相東姑。
而新加坡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則是一個帶有一定的左翼色彩的政黨。因此李光耀為了立投名狀,於1963年發起了「冷藏行動」,抓捕了大量的左翼運動領袖以及工會領袖,共計113人。
1963年7月,馬來西亞正式成立。然而馬來西亞王儲東姑很快就後悔了,因為新加坡的人口實在是太多了,僅僅一個新加坡就占到了馬來西亞接近一半的人口,更何況其中大部分都是華人。

(新加坡)
東姑非常害怕人民行動黨和馬來亞的馬華公會相互串聯,這樣東姑的馬來西亞國家元首的位置可就保不住了。不過李光耀確實也是這個打算,李光耀是打算通過選舉成為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
然後帶著馬來西亞一起去干一番大事業。然而1965年,東姑便強行將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內部驅逐,馬新正式分家。李光耀在鏡頭前失聲痛哭,當時的他覺得新加坡沒希望了,新加坡本應有更大的作為才對。
但是收拾好情緒之後,李光耀還是得帶著新加坡繼續前進。在被迫退出馬來西亞之後,新加坡的周邊環境更加惡劣了,印尼虎視眈眈,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關係也不好。更可怕的是,馬來西亞和印尼之間的關係當時也很糟糕,新加坡被這兩個地區大國夾在中間,成為了雙方博弈的主戰場。

(馬來西亞驅逐新加坡後,痛哭的李光耀)
而新加坡失去了馬來亞的原材料供應後,一切從馬來亞運進來的東西都成為了進口貨,對於經濟的壓力是很大的。所以當時的新加坡,首當其衝的只有兩件事,其一就是保證國家安全,其二就是搞錢。
三、飛吧,新加坡
不得不感嘆,新加坡可能什麼都沒有,但是就是全身都是好運氣。新加坡最好的運氣就是有著李光耀篇這樣有遠見,且信封實用主義的領導者,又恰好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李光耀在國內和國外之間長袖善舞,先是構建了穩定的權力結構,確定新加坡不會因為政府更迭就發生政變和內戰。同時請求英國延長駐軍時間,保證自身的國家安全。

(幼年李顯龍)
對於很多小國來說,大國的駐軍不僅不是侵吞其主權的毒藥,反而是穩定其國家,震懾周邊大國的一劑良藥。為了討好西方國家,李光耀在新加坡國內推行英語教育,甚至禁止學校進行華語教學。
不過在日後中國崛起之後,李光耀又開始推行華語教育以及雙語教育,甚至讓自己的兒子李顯龍從小就接受華語教育。之所以李光耀要這麼做,其實都是期望將新加坡打造成一個自由港,一個離岸金融中心。李光耀非常清楚,隨隨便便就把新加坡驅逐,且出爾反爾的馬來西亞,日後肯定是穩定不了的。
而印尼就更不用說了,東南亞國家中可能沒有多少國家能始終保持政局的穩定。但是東南亞又是一個大市場,國際資本是不會放過這個大市場的。

(李光耀)
但是國際資本天然趨向於穩定,那麼新加坡如果能夠成為東南亞最為穩定的國家,那麼新加坡對於國際資本的吸引力,自然就是整個東南亞地區內最高的。
而新加坡的確有這個底氣,新加坡畢竟只是一座城市,且人口單一信仰單一,華人本身就將實用主義刻在了骨子裡,所以李光耀推行各種政策的阻力要遠遠小於其他東南亞國家。新加坡沒有桎梏,在其他東南亞國家還在繫鞋帶的時候,新加坡能夠直接開始起跑,接著就是騰飛。
六十年代,越南戰爭爆發。連帶著兩個東南亞國家乘著這股「越戰之風」完成了崛起,一個是泰國,另一個就是新加坡。泰國成為了美軍的駐軍基地,其服務業飛速發展,大量外匯流入泰國民間,直接拉活了泰國經濟。

(李顯龍和李光耀)
然而泰國卻無法成為美軍的後勤基地,因為泰國的人均受教育程度實在是太低了,很多軍事產品無法在泰國生產。
但是,新加坡就成為了一個很合適的選擇。德州儀器以及飛利浦公司等美國大型企業紛紛入駐新加坡,這也使得新加坡的商業直接得到了輸血,並且奠定了新加坡的電子製造業基礎。同時,新加坡也成為了周邊國家的石油加工地,新加坡的石化產業也成為了其招牌。
由於李光耀在執政初期,就併購了國內90%的土地,並且用其建造組屋。這也使得新加坡沒有像是香港一樣,被房地產大亨所綁架,甚至新加坡就沒有什麼房地產大亨,因為土地都是國家的,房地產自然也是由國家調控的。石油危機之後,新加坡更是成為了國際石油儲存中心,這也為新加坡帶來了更多國外資本。

(地圖)
如今的新加坡,已經成為了東南亞的國際金融中心,因此新加坡必須和很多國家打交道。這也使得新加坡成為了地區內國際爭端的「首選調停人」,中越戰爭爆發之前,越南總理和我國的鄧公,都先後訪問了新加坡,和李光耀面談。
如今在這座小小的島嶼上,聚集著大量的頂級富豪,這也成為了這座「獅城」,所無法磨滅的一個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