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起源:居住在新加坡的少女佐伊(17歲)通過自媒體炫耀父親送她一個本地品牌(Charles & Keith)的托特包包作為生日禮物,並稱之為「奢侈品」。(紅螞蟻製圖)
作者 盧麗珊
日前,居住在新加坡的少女佐伊(17歲)喜滋滋通過自媒體炫耀父親送她一個本地品牌(Charles & Keith)的托特包包作為生日禮物,並稱之為「奢侈品」。

(Tiktok @ZOHTACO截圖)
小到不能再小的事,單純到不能再單純的喜悅,卻因為對「奢侈「的差異認知,觸動年輕網民的虛弱神經,紛紛換來嘲弄和訕笑,仿佛聽到少女心跌碎一地。
還好少女從容回應,不卑不亢,家境不富裕,父親的禮物就是最珍貴的禮物。一番言論又再激起複雜情緒波濤,主流媒體已是聞風起舞,紛紛跟進轉發,連總理夫人何晶也以文字支持少女懂得感恩。
更大快人心的是由兩位青年企業家黃文傑和黃文華創辦的Charles & Keith邀請少女和她的父親共進午餐,事件算是圓滿落幕。社會大眾和媒體等於給予少女一個無形的溫暖擁抱,讚許她的價值觀,也打臉那些嘲弄和貌似嫌貧愛富的嘴臉。
然而網上激起的熱議又何來,觸動大眾心弦又為何,恐怕隱含更深層的意義。
用什麼品牌就是什麼階層?
首先,我們看到新加坡的貧富差距。
大家習慣性以商品標自我簽化,你用什麼品牌就是什麼階層,自我感覺良好之餘,還要睥睨身邊那個使用「平價」品牌的人。
我就曾被朋友戲言,怎麼總愛用帆布袋出門,我咕噥:你管我?!那時那刻需要帆布袋就是它了,由場合決定。
其實,一個沒有自信的人才需要所謂品牌來自我提升。
到頭來,每個品牌都只是商品而已,其效應只是呼應它在你心目中的價值而已,無需再以此群分他人。
事件讓我們看到一部分年輕社群卻是打小就與「奢侈品」為伍,早見怪不怪,當他們看到有人拿著80元的本地包包就肆意踩踏,取笑。然而對佐伊來說,這筆費用在不寬裕的家計中,已相等於一兩天的糧食。

佐伊說自己家境並不寬裕,不是天天都能吃到麵包。父親為了給她買一個80元包包,必須努力工作存錢一段時間才能做得到。(Tiktok @ZOHTACO截圖)
市場價值 VS 無形價值
這也突顯價值觀的差異。
對佐伊而言,她真的認為其包包是「奢侈品」。一來,不是平時說買就能買,二來,是表達對父愛的感謝。在鋪天蓋地視包包為相對「廉價」,上不了「奢侈品」殿堂的前提下,她顯然更重視包包的無形價值,遠遠超越其市場價值,也是她換來讚賞的原因。
這可能是很多本地同齡少年男女無法體會,甚至麻木於眾多禮物所無法體會的感受。
其二,少女是移工家庭,來自菲律賓。 移工家庭在任何國家都不容易,不論貧富。條件較差者更是冷暖自知,尤其是在生活指數高的新加坡。佐伊在融入新加坡社會的過程中,等於上了不太愉快的一課。還好極地反彈,鏗鏘有力的堅持做自己。
其實周末在新加坡,你總是看到發展中國家的外籍工人或女傭在新加坡各個角落遊玩留影,甚至連地鐵站都不放過。

星期天的海濱公園,是幫傭和客工相約團聚的「老地方」,大家會在草地上鋪上草蓆一起享用家鄉菜。(聯合早報)
滿臉的笑顏恨不得趕緊把家鄉人也拉到現場似的。我們走過身邊,也會想這有什麼好拍的?那種心態可能就像那些人取笑佐伊的包包一樣。
稀鬆平常的品牌當年曾是「奢侈品」
其三,我們可能越來越富裕,速度快得讓我們忘記我們曾經也是個「平價」的發展中國家,曾經將如今看來稀鬆平常的品牌視為「奢侈品」。
例如在1970年代到1980年,快餐品牌例如A&W、肯德基、麥當勞和Swensen都不是我們普羅大眾能日日光顧的「奢侈品」,可能只是生日一年一次才去吃的「大餐」。
如果你還記得當年的肯德基餐廳都使用陶瓷和玻璃餐具,跟今時今日的塑料、紙張容器和餐具相去甚遠。時代越來越富裕也令我們省略曾有的用餐儀式感,忘卻溫暖的人情,以此換來機械式的便捷。
我第一次光顧快餐店是A&W,位於祖母武吉知馬家一帶的防洪溝上,應該是1970年初期。

新加坡第一間A&W快餐店1966年開在武吉知馬的杜尼安路(Dunearn Road)上。(海峽時報)
即使不記得吃過什麼,也記得祖母牽著我的手進去快餐店的新奇感。童年那麼單純的快樂,大概是目前網上節目選擇眾多的兒童無法想像的。
那天和剛入籍新加坡的年輕朋友相約吃飯,飯後她正好要去Charles & Keith換掉一個朋友送的深紅色公事包,因拉鏈操作不順。
售貨員二話不說,在沒有收據情況下迅速替換,但是拉鏈依然不如理想。或者換另一款包包?她後來作罷,並表示朋友祝願她開啟新生活的心意,比什麼都珍貴。拉鏈拉著拉著也就正常了,結局歡天喜地。
自媒體是雙刃劍,自導自嗨可能傷到自己
其四,自媒體效應對年輕人影響越來越大,突顯他們對其依賴,花費大量時間流連其中,這是為人父母必須注意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媒體自我炒作,自導自嗨,若年幼無知,很容易被其牽引和毀滅。
事件不但給佐伊上了一課,也讓社會從多維度看清自己,我們越來越富裕,怎麼反而變得越來越尖酸刻薄、越來越不可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