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躍男製圖)
作者 郭躍男
這幾天網上漫天飛「凡爾賽文學」到底是什麼?有文化的蟻粉可能覺得是法國 Versailles :

法國凡爾賽宮。(國家地理)
或是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網際網路)
了解宅文化的可能以為是講述18世紀末法國凡爾賽宮貴族奢靡生活《凡爾賽玫瑰》這部動畫:

日本1979年播出的少女動畫《凡爾賽玫瑰》。(嗶哩嗶哩)
其實都不是!先來感受一下凡爾賽文學特有的氣息。
「凡學」入門,首先要掌握三個要點(敲黑板):
1. 先抑後揚、似貶實褒
精髓是必須有一些責怪的語氣:

2. 靈活運用自問自答
製造被不少人關注的假象,自行回答質疑:

3. 靈活運用第三人稱視角
別人夸的可信度永遠高於自誇:


加上地點更勝一籌。
如果新加坡人深詣凡爾賽文學......
感受到了嗎?
其實,凡學本質很接近我們比較熟悉的「Humblebrag」,假裝謙虛,暗戳戳炫耀就對了。
如果要更貼近我們一點,假如新加坡人也鑽研凡學,我們常聽到的炫耀大概可能有這樣的:
看到孩子這麼有壓力真的很不忍心,如果當時沒有搬到 Bukit Timah,可能他也不用在學校這麼努力,晚上十點了還在和名校老師補習,其實很對不起孩子,沒有給她普通人的生活。
對於凡學,要採用文本細讀。比如這段表面上表示做父母的愧疚,「對不起孩子」,實則細節中透露出幾個層次的炫耀:
住在名校區、富人區
孩子爭氣又努力
區分了自己和普通人
或是, 買了BMW後花費增加了,擁車證和停車費也太貴了,在金沙吃飯停了一會兒就要幾十塊的停車費,還是坐地鐵好,可以看風景。
表面上抱怨停車費昂貴,實則透露新買的新車(此處最好有停車費和車的配圖)和在金沙消費的高消費水平。
又或是, 身邊好多朋友大學就BTO了,畢業也差不多拿房子;其實我也一直很想體驗那種期待的感覺,沒想到男朋友自作主張直接買了排屋,每次朋友們聊買房的話題我都沒有參與感。
表面上埋怨男友自作主張,實則炫耀優越的購房經濟能力,根本不屑BTO。
看這些的時候,是不是有一些朋友和Aunty Uncle們的聲音伴隨著以下這個表情在耳邊出現了......

總之,凡爾賽文學的內核是要看似漫不經心,樸實無華,實則字裡行間和細節中是高人一等;看似抱怨、實則暗喜,不能第一眼就輕易被看出在炫耀。
凡爾賽文學起源
這個概念最早由微博用戶「小奶球」提出,他從《凡爾賽玫瑰》漫畫中講述的奢靡生活得到靈感,引申成為在社交媒體蜿蜒曲折地炫耀的代名詞。
在凡爾賽文學和凡爾賽人還沒刷屏時,豆瓣早在今年五月就有了「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研習「凡言凡語」,但真正讓「凡學」走向大眾的卻是「蒙淇淇77」,她認真地實踐著凡學理論,把瑪麗蘇式愛情和物質炫耀完美糅合:




(微博截圖)
蒙淇淇式的囈語已經把凡學被推到風口浪尖,從一個梗,變成了與拜金、物質掛鉤的社會價值觀的扭曲,甚至讓一些學者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她也欣然接受採訪並且道歉,表示「父親是華為高管、母親是銀行中層」純屬瞎編,文字內容是「藝術加工」,「虛構」且「誇大」。
而就在前天(18日)中國社交媒體微博熱搜上又有了「反向凡爾賽大師」,顧名思義,就是比凡爾賽文學更山路十八彎,結尾要再反轉一番:



(微博截圖)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怕不是明天就會有反•反凡爾賽文學了。
豆瓣「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組員還在增加中,一些在忙於做「拆凡人」,一些在苦心鑽研如何做個更合格的凡爾賽人。
其實,虛榮心的滿足,和人設的扮演與塑造在社交媒體上再平常不過,大可不必把每條都被歸類在凡學門下,適當的分享還是可愛的。
凡學中讓人產生不適的只是一些用力過猛的假裝;比如最早的凡學 —— 從李白嘴裡說出「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聽起來可沒那麼「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