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別苗頭?2015年,由中國政府在新加坡設立的中國文化中心(左)開幕;2017年,由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創立的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右)啟用。(蘇羽葳製圖)
新加坡有兩個看似雷同的文化中心,一個叫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另一個叫中國文化中心,這兩個中心有什麼不同你知道嗎?
一個由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創立,另一個是由中國政府在新加坡設立的。
按美國智庫一份英文簡報分析,在2015年開幕的中國文化中心具備統戰功能,通過舉辦文化活動,試圖在中國人和新加坡華人之間打造一個「共同身份」。與之分庭抗禮的是在2017年成立的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突出的是「紮根於新加坡多元種族的華人文化」。

李顯龍總理為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主持開幕儀式,並在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的陪同下,參觀王建斌的裝置藝術作品《川流不息》。(海峽時報)

設在奎因街(Queen Street )的中國文化中心。(聯合早報)
統戰來了, 問你怕不怕?
中國在新加坡的統戰大本營就設在奎因街上,問你怕不怕?
說實在,沒什麼好怕。關於中共統戰新聞其實已不是什麼新聞,早在上世紀30年代國共內戰時期就開始部署,毛澤東曾把它稱為對付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三大法寶之一。
但因為該篇簡報出自美國智庫之手且統戰對象是新加坡,所以還是細心拜讀了。讀後感是:簡報有系統地梳理了中共統戰手法,但新意不多,真相不全。說新意不多,因為關注時政的國人早就知道那些統戰手法;說真相不全,因為作者沒有畫出全貌。
簡報作者和發布單位什麼來頭?
我們先看看簡報作者和發布單位什麼來頭。
題為《中共在新加坡政治影響力運作的初步調查》的簡報作者是蕭良其 ( Russell Hsiao ),旅美台灣學者,目前擔任全球檯灣研究中心主任。根據網上資料,全球檯灣研究中心標榜是華盛頓最大台灣智庫,由在美國的綠營人士集資組成。

旅美台灣學者蕭良其 (Russell Hsiao) 。(網際網路)
蕭良其獲美國法律博士學位,曾任台灣民主基金會國際關係處特別助理、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主席辦公室法務助理。另一篇講述中國如何在日本搞統戰工作的文章也出自他手。從網上搜到的報道判斷,蕭良其經常針對中共海外統戰工作發言。
熟悉台灣時政的中年人肯定認識他父親蕭新煌,一位立場偏綠營的知名台灣社會學學者。蕭新煌同時擔任台灣民進黨政府的總統府資政和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簡報由華盛頓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在星期二(16日)發布。根據官網介紹,該基金會成立於1984年,自詡「因傳播關於東歐和前蘇聯專制社會的消息,為推翻共產主義做出貢獻」。基金會現任董事會主席是荷蘭人Willem de Vogel,董事會成員包括有美國軍方背景人物、外交體系高官和前金融界及媒體界人士。
有些概念了吧?簡報作者和發布單位都具反共色彩。
回到簡報內容。作者在文中劃出兩大點稱:
一、中共的統戰手段是「身份政治」
蕭良其說,中共的統戰手段是「身份政治」,也就是「倡導所有華人不論國籍都應同屬大中華圈的論述,提倡各國籍華人應親近與效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的中國。中共的宗旨是要在新加坡人身上強加中國認同,確保新加坡的政策更貼近中國日益擴張的利益。」
二、中共四大統戰管道
*本地商會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2019年新春團拜。(聯合早報)

李顯龍總理(中)於2017年9月5日出席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中心(SBF Center)的開幕禮,其他嘉賓包括工商聯合總會前主席李慶言(左起)、貿工部長(工業)易華仁、現任主席張松聲,以及前主席朱良志。(聯合早報)
蕭良其形容新加坡商會是「最強說客」。中共把本地商會當作間接進行政治遊說的管道,中方以合同、准證與貸款等為工具,向在中國經商的新加坡商人施壓。被作者點名的有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和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
簡報還以裝甲車事件為例說,2016年新中關係因新加坡裝甲車在香港被扣留而陷入低谷時,本地華商與商會如何通過基層管道向政府反饋,站在親中立場向新加坡政府施壓。
*宗鄉會館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所主辦的2017/18年「傑出會館獎」暨第二屆「宗鄉傑青獎」,於2019年5月11日在國敦河畔大酒店舉行頒獎典禮。本屆「傑出會館獎」得主上台領獎後與主賓互動合影。左起:南安會館副會長李家宏、晉江會館會長卜清鍾、武吉班讓福建公會副主席蘇汶通、評審團主席郭振羽教授、主賓徐芳達高級政務部長、宗鄉總會會長陳奕福、茶陽(大埔)會館會長何祥興,以及永定會館會長曾憲民。(聯合早報)
中共的統戰方式是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如遊覽中國紅色革命基地、參加「紅歌」表演活動,安排訪問祖籍村莊。
據《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會長陳奕福在回應時說,中方現階段並沒有通過宗鄉會館提出明顯有統戰意識的訴求,在一些懇親大會等活動上,他們所接收到的信息出發點多是友善的,如強調華人的根在中國等,而本地宗鄉會館則會通過不斷加強國家意識,確保自己不受這類信息影響。
不過,據陳奕福觀察,一些新移民團體較明顯地受到報告中點出的政治宣傳影響,這是總會密切關注的趨勢。
*文化組織
年輕一代沒興趣加入宗鄉會館,中國在2015年於新加坡成立中國文化中心,以聯繫新加坡華族青年。2017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
*華文媒體
新加坡媒體雖受政府嚴厲管制,削弱中方可施展的影響力,但華文媒體依賴中國市場,可能因此自我審查。在這個部分,蕭良其直接點名了《聯合早報》和早報網(zaobao.com)。
《聯合早報》總編輯吳新迪回應說,中國大陸的市場固然對早報網(zaobao.com)很重要,是早報海外讀者的主要來源。「但該報道什麼,該怎麼報道,我們編輯部都是根據專業的新聞判斷。」
吳新迪說:
「實際上,準確、客觀和中立的報道和評論,才是我們的價值。」
紅螞蟻多嘴插一句,新加坡媒體執照是誰發的?是中國統戰部嗎?是新加坡政府啦。
媒體人吃了豹子膽都不可能去逾越那條有損國家安全的紅線。況且,中共搞統戰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開始,統戰工作無形勝有形,它要統你阻擋不了,你會不會被統,就看你有沒有本事去抵禦。
中國駐新使館反駁:無中生有,編造抹黑
今晚,中國駐新加坡使館發言人反駁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的報告稱,「完全是無中生有,是編造抹黑」。


發言人通過面簿回應說,中新獨特的歷史文化淵源是推進兩國關係的天然優勢,卻被一些人當成了攻擊的口實,「這不僅是對中國的攻擊,也是對新加坡的傷害。」
發言人還說:
「謊言取代不了事實,只能越說越無趣。該基金會報告的內容很荒唐,但用心很明確,就是要離間兩國人民的感情,阻礙兩國的正常交往。營造和維護中新關係健康發展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是雙方的共同願望,也是包括媒體在內大家的共同責任。」
中國駐新加坡使館發言人強調,新加坡是中國的友好鄰邦,中國對新加坡長期以來同世界各國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
發言人說:
「我們尊重新加坡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將繼續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上,致力於發展兩國友好關係。這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和長遠利益。」
方便各位理解,紅螞蟻把中方的反應濃縮成四點:
一、美國佬見不得新中關係好,試圖挑撥離間。(老美你不要酸葡萄)
二、新中兩國都希望營造好的輿論環境。(媒體請幫幫忙)
三、新加坡和別國好,中國也高興。(你好我好大家好)
四、中國尊重新加坡社會的多元性。(沒有在統戰新加坡華人啦)
說到這裡,紅螞蟻倒是認為,有另外三個相關問題該提出來討論討論:
一、美國基金會為何會選在這個時候梳理中國統戰術?
根據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的介紹,它將陸續發布系列文章介紹不同亞洲國家被中國統戰的情況。第一篇談日本,第二篇新加坡,接著陸續有來。想問的是,詹姆斯敦基金會為何會在這個時候側重這個課題?

中美博弈,小國遭殃。(網際網路)
中美從貿易戰打到科技戰,又陸續傳出有旅美中國科研人員被美國政府調查、中國學者入境美國的簽證不獲批等消息,可見美國政府認定國家的教育機構、政壇、華裔美國人社區機構都已受到中國資金的大規模滲透,正採取具體行動防範滲透進一步擴大。這個時候有系統地梳理中共在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統戰工作,可為美國的反統戰工作提供參考。
從好處看,美國這麼做也有助於提醒亞洲國家的朋友們要提高警惕,注意有沒有外國勢力「披著交朋友的友善外衣」,把自己的政治動機掩蓋在高尚的文化類項目之下,像化骨綿掌那樣把與敵人之間的戰線化掉,然後通過長期培植的關係網和朋友圈去引導社會輿論及國家政策。那些「朋友們」中計了都還不知道自己曾經在一場博弈中扮演了要角。
二、全世界只有中國搞海外統戰嗎?
也想問的是,統戰是中共的專屬工作嗎?
「統一戰線」這個詞深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特色,在西方民主社會裡難找到一個相對應的詞。有幾個英文媒體常用的詞是:Propaganda (宣傳)、Public Diplomacy (公共外交)、Political Warfare(政治戰) 。
說到宣傳,大家應該有feel了。美國好萊塢影片對外宣傳了多少年的英雄主義價值觀?全球無數國家的人民照單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