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地鐵部件「重獲新生」 升級改造後入駐社區

圖:陸路交通管理局
陸路交通局升級改造團隊將退役的地鐵列車部件回收,變廢為寶重新安裝在社區,開發出各種新用途,例如把座椅變成組屋底層的休憩椅,解鎖把手面板變成花盆裝飾等。
根據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網站,我國的地鐵列車通常在運行15年後進行翻新,30年後退役。
通常情況下,已達到使用年限的列車會被送到廢品回收站分解成小塊部件,雖然金屬部件可以回收,但由纖維強化塑膠(fibre-reinforced polymers)製成的列車座椅等部件,卻不容易再循環。

圖:陸路交通管理局
「這就是為什麼陸路交通管理局尋求重新利用某些列車部件,比如座椅、座椅框架、手柄弔帶(strap hangers)、扶手杆(grab poles)、地鐵路線圖(system maps)。」
數據顯示,地鐵南北線和東西線共有106列火車預計將退役。每輛列車有六節車廂,平均每節車廂有40個座位。這意味著2萬6000個座位或156噸塑料垃圾可從垃圾填埋場轉移出來,重量相當於四節列車車廂。
列車部件升級改造計劃從去年底啟動,並隨著列車的逐步停用的持續進行。截至目前,已有超過480個座位和400多個列車部件,捐給了不同機構用於升級改造。

圖:陸路交通管理局
舊部件的各種新用途
在新加坡生態基金的支持下,一些座椅將被重新採用,並捐贈給教育機構。位於芬維爾的樂心兒(Skool4Kidz)託兒所的孩童也能在學習我國交通系統的歷史時,配合回收的座椅、路線圖和手動報警器,體驗「搭乘」地鐵。
義順、馬西嶺、油池、惹蘭勿剎等社區的組屋底層,回收後的座椅則是安裝在牆上,供居民休憩。樂齡人士也可以倚靠在舊扶手杆上,車廂門上的解鎖把手面板(Door Unlock Handle Panel)則被改造成植物盆栽架。
陸交局升級改造團隊表示:「當我們試圖實現可持續發展時,任何努力都不嫌小。為社區重新設計的每一個座椅,都是在垃圾填埋場多救出一個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