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不睡覺,我就打電話喊警察來捉你。」
「再不好好吃飯,警察馬上就到家門了。」
「警察叔叔專門捉不寫作業的孩子。」
如此耳熟的「威脅」你聽過嗎?還是對孩子講過嗎?
「如果你不乖,我就打電話叫警察捉你。」這是父母經常對年幼的孩子說的謊言,為的是讓他們聽話。
不過,南洋理工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
用謊言來教養孩子,可能會間接鼓勵孩子撒謊,因為他們經常接觸到這種「工具性謊言」,會認同這種謊言能達到某種目的。
無論孩子是否知道父母在對他們撒謊,這種謊言他們聽得越多,長大後更有可能向父母說謊。
工具性謊言(Instrumental lies)是一種父母常說的謊言,說好聽是用來「鼓勵」孩子改變行為,通常以虛假的威脅或承諾的形式出現。
例如,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謊稱會報警,或者用迪士尼樂園之旅為「誘餌」,讓孩子做完功課。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在某方面表現不理想,父母卻為了不讓他感到難過而說了個善意謊言,稱讚他做得好。研究同樣發現,孩子如果常聽到這種善意謊言,向父母說謊的可能性也會提高。
但是,與工具性謊言不同的是,孩子只有在識破善意謊言時,才更有可能對父母撒謊。
這項研究由南大心理學助理教授司徒佩佩主導,其他研究團隊成員有南大博士生Petrina Low和南大早期認知實驗室的客座教授Yena Kyeong博士。
研究如何進行?

一對父母帶著孩子在義順東水上樂園嬉戲。(聯合早報)
為了研究父母的謊言如何影響孩子的不誠實行為,研究人員選擇將重點放在工具性謊言和善意謊言上,因為早期的研究表明,兩者在不同的文化中普遍存在。
研究團隊分析了「新加坡健康成長」(Growing Up in Singapore Towards Healthy Outcomes)計劃中的564對家長與孩子,孩子年齡都介於11至12歲。
研究團隊解釋,之所以選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因為他們更明白撒謊的概念。
新加坡健康成長追蹤研究,自2009年起對超過1200名本地孕婦及她們的孩子展開長期追蹤研究。
團隊通過問卷的方式對受訪者進行獨立調查,分別從孩子和父母的角度收集有關撒謊行為的數據。
在第一份關於父母說謊的調查問卷中,父母們必須從一份工具性謊言和善意謊言的清單當中,表示是否對自己的孩子說過類似的話,並根據1到5分回答,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
孩子們也按照同樣的五分制,回答是否有人對他們說過類似的謊言,如果有的話,他們又有多相信這些謊言。
第二份調查問卷的目的是評估孩子們的撒謊行為。孩子們必須表示父母多常撒謊,父母則必須表示孩子對他們撒謊的頻率,並根據1到5分回答,1分代表從不撒謊,5分代表總是撒謊。
最後,研究員對每個受訪者的得分進行計算和統計分析,以找出父母的謊言與孩子撒謊之間的關係,以及親子關係是否會因為孩子是否相信謊言而受影響。
父母撒謊對孩子成長有什麼影響?

2019年也有研究顯示,自稱小時候被騙次數較多的人,長大後更有可能向父母說謊,而且在應對心理和社會問題時面臨更大挑戰。這些問題包括侵擾破壞等行為問題,及內疚羞恥、自私或操縱性人格。(ALAMY)
研究發現,接觸到工具性謊言的孩子可能發現這種謊言能有效達到某種目的,因此促使他們說更多謊言。
另外,工具性謊言通常都帶有脅迫意味,可能使孩子產生消極情緒。
研究結果顯示,這可能使親子關係緊張,從而導致孩子更有可能對父母撒謊。
即使聽到的是善意謊言,孩子們仍更有可能對父母撒謊,但前提是他們知道父母對他們撒了謊。
司徒佩佩解釋說,這說明,孩子們如何養成說謊行為,可能取決於他們理解和處理不同類型謊言的方式。
「父母既然是孩子的榜樣和教育者,父母的撒謊行為會間接促使孩子以某種方式撒謊。」
「希望這些發現,能讓父母們在以撒謊方式教養孩子時三思,即使他們覺得自己對孩子說的謊言是出自善意。」
實不相瞞。育有三歲和五歲孩子的紅螞蟻,有時循循善誘不成功,也會使硬招:你不乖,我打電話給警察了!
看了這份研究後,紅螞蟻也開始反省了。
是的,父母教育孩子時說謊有時看似是最省時省力的方式,尤其是事情背後原因複雜,難以解釋清楚的時候。
不過,我們作為父母,常告訴孩子應該誠實待人,如果自己卻表現出說謊這種不實行為,會向孩子發出矛盾的信息。
我們的不誠實表現,最終可能會破壞孩子的信任,並導致孩子的不實行為。
我們或許要以說謊以外的方式教育孩子,如肯定孩子的感受、事先告訴孩子讓他們有所準備、提出選擇並一起解決問題等。
否則,孩子最後成了大話精,常常撒謊,就真的自作自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