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估計三年內步入超老齡化社會 年長者將占人口五分之一

我國是老齡化社會,估計在三年內將步入超老齡化社會,到時65歲以上的年長者將占人口的五分之一。國人雖然活得更久,但健康壽命卻沒有相應的延長。研究顯示國人有九年是處於患病狀態。
我國是老齡化社會,估計在三年內將步入超老齡化社會,到時65歲以上的年長者將占人口的五分之一。國人雖然活得更久,但健康壽命卻沒有相應的延長。研究顯示國人有九年是處於患病狀態。跟隨《新傳媒新聞》數據新聞小組一起去剖析。
人活得越來越老,生育率卻逐年下降。老齡化、少子化是不少國家和區域所關注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一個社會的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時,就等於是老齡化社會,如果比例超過兩成,就是超老齡化社會。
數據顯示國人的中位數年齡不斷提高, 從20年前的40歲提高到2023年的43歲。老年人占比方面, 在2013年,65歲或以上年長者占人口11.7%。 到了今年提高到了19.1%。 政府估計這個數字將在2030年提高到25%, 也就是每四個人當中, 就有一人是65歲或以上年長者。
活得長也需活得好, 各國政府也更加注重提高壽命素質, 也就是一個人在完全健康狀態下生存的平均年數。
新加坡的人均壽命從90年代開始平穩增加, 目前是東協國當中最長壽, 人均壽命約83歲。 排名最低的緬甸, 人均壽命只有66歲。 在亞洲,我國則排在香港、日本和韓國之後。
數據也顯示, 儘管新加坡的健康壽命相對較高, 不過把患病期計算在內的 失能調整生命年, 卻逐年增加。換句話說,國人雖然活得更長, 但生活素質似乎因健康逐年下降。 本地人均患病年數約9.22年。
新躍社科大學老年學科系卡利亞妮副教授說:「你能想像看護者在照顧他們的年長親人時也會面臨很多困難,尤其是當年長者無法行動的時候。」
專家認為除了關注提升老年人的健康,在制定老齡政策時,納入年輕人和看護者的看法至關重要,也能考慮讓年長者展現價值,為社區、社會做出貢獻。
卡利亞妮副教授表示:「社會資源可以包括志願機會,在可持續性發展和氣候變化等方面貢獻的機會。」
專家也觀察到,隨著年長者更積極面對生活,社會對年長者的態度也有所改變,把他們視為家庭和社會寶貴的資源而不是負擔。這將有助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讓他們更有尊嚴的度過樂齡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