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弦歌 · 傳薪不懈 —— 新加坡福建會館的百年興學路

2020年11月11日   •   1萬次閱讀

從百年來福建會館各代領導層為興學辛苦覓地始終不懈的經歷,見微知著,正可映見本地各大小宗鄉社團一代代先輩們默默的無私貢獻。

新加坡早期教育發展,民間華社宗鄉團體是主要推動力,但始終須要不斷克服各種挑戰,如籌募經費,覓地建校,經營維持等困難,都必須自力更生,而目的卻全非為牟利,只是為了提供下一代的教育機會,如此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人感佩。

戰前崇福女校部分師生在天福宮大戲台前合照,因學生人數激增,故急須改建新校舍。本圖是該歷史性大戲台唯一現存的正面珍貴照片。(作者提供)

福建會館致力興學的記錄,是這首人文史詩的其中一個篇章,從百年來福建會館各代領導層為興學辛苦覓地建校始終不懈的經歷,見微知著,正可映見本地各大小宗鄉社團一代代先輩們默默的無私貢獻。

1. 道南愛同崇福的初創

百年前,福建會館就開始致力興學,連續興辦管理道南、愛同、崇福三校,並津貼多所閩屬學校。

1906年創辦的道南學校,由天福宮董事吳壽珍等人與諸閩商在天福宮內的會館議決創辦,校費不敷由天福宮餘款支補,校舍最初租大馬路陳金鐘的舊宅「暹宮」(現為柏齡大廈)上課,1912年由該校董事向糖王黃仲涵募捐1萬美元,在亞美尼亞街新建三層新古典主義風格歐式建築(今為土生文化館),為當時最「現代化」的學校建築。

1917年愛同學校從文達街教堂搬遷到直落亞逸街店屋,學生日增,難以容納,須增租翠蘭亭(安祥山)數店屋為課室,後來還承租附近的顏永成學校校舍。(作者提供)

1912年創辦的愛同學校,最初校舍附設於文達街的教堂,1917年遷往附近直落亞逸街的店屋樓房。

1916年創辦的崇福女校,校舍最初設於天福宮前大戲台後的史坦利街店屋,不久遷入崇文閣院內的福建會館二層樓房。

這三所早期校舍,僅道南學校是新式建築,空間充足,愛同和崇福二校,均非正式校舍,環境條件不佳,殖民地政府市政局也屢發通告,限期兩校搬遷。

如1929年開始領導福建會館的陳嘉庚所言,當時的「福建會館所轄三校,除道南學校而外,愛同、崇福兩校,因校地狹隘,容額有限,久有謀地改建之議,華文教育圈亦屢令設法改善。……且以近年愛同、崇福兩校新生,增加甚多……」(1940.01.19《南洋商報》)

校舍條件欠佳,當局催促改善,學童人數日增,面對一系列壓力,會館領導層不斷多方設法,連續多年,覓地建校。

2. 30年代覓地建校

據報章新聞所載,福建會館在30年代期間先後在市區一帶覓地建校的努力即有:

(1)安祥山建校

因早期愛同曾於安祥山翠蘭亭購置數屋為課室,故會館「推舉李光前君向政府請求安祥山地皮,建築校舍一事,據李君報告,觀察情形,似難照准」。

(2)恆山亭建校

當時李光前也曾建議:「惟本會館所轄舊恆山亭山地,如請求政府,准建校舍,當較有可能云云。」會館遂委託李光前進行接洽,但未獲批准。(以上安祥山、恆山亭諸議均見1937.02.19《南洋商報》)

(3)絲絲街建校

陳嘉庚也報告「擬向政府購買絲絲街舊救火局曠地及左近之若干店屋,以便改建,然而徵詢多時,迄未答覆。」(1940.01.19《南洋商報》)

(4)水廊頭建校

最具體的建議,是1937年擬在章芳琳舊居,興建新校舍的計劃。據當時報章報道:

「本坡東陵水鄉頭,東發律山上之章芳琳舊時住宅,樓高屋廣,占地10餘英畝,該屋曾一度為和豐盛記,闢作柅膠,並一度為新嘉坡樹膠公會租作會所,並悉該屋業為本坡福幫殷商購得,即將讓與新嘉坡福建會館開設學校,該屋闢作校舍,極為合宜,不特收容學生可在1000餘名以上,並有廣闊草地,可辟操場。據有關方面談稱,福建會館即將在該處另闢一校,合道南、愛同、崇福三校為四校,將來並擬購置巨大汽車運載學生,車資將以最廉價出之雲。」(1937.03.25《南洋商報》)

這則新聞所提地點,有幾點值得一提。

芳林公園命名人章芳琳(1841–1893)的舊宅所在,過去史料未見提及,這是首次明確提到原來是位於東發律(即Tong Watt Rd),即今居士林側,和金炎路平行,朝向新加坡河畔早年貨倉地段的半山坡路段,章氏占地10餘英畝的大宅地皮,就位於鳳山寺側後方與居士林之間,和後來在金炎路的南僑女中正好隔街相對。

19世紀章芳琳的主要商業活動地段就在新加坡河上段,其大宅建於此處,自合情理。

這則報道所稱的「東陵水鄉頭」(今日東陵為該山坡後下方處),應為閩語俗稱該處為「水廊頭」或「水龍頭」的誤記。

文中所提「該屋曾一度為和豐盛記」,此為當年潮安商人陳清銳(1877-?)的商號,可見1893年章氏故後大宅很快就已轉手。

而文中所提「並悉該屋業為本坡福幫殷商購得,即將讓與新嘉坡福建會館開設學校」,據林源福學長研究,該福幫殷商即李光前,他也購買了對面金炎路的地皮,戰後捐贈福建會館建南僑女中。

這項建校計劃,可謂最為具體,但後來卻不見下文,應未獲當局批准。

由於這一連串在市區一帶置地建校計劃,未能成事,遂使福建會館轉向市區外圍進行規模龐大的咖啡山建校大計。

3. 戰前:咖啡山建校計劃

近年因建公路影響而成新聞熱點的咖啡山(Bukit Brown),早年有大片土地屬於福建會館,範圍甚至延伸經惠德禮路至大巴窯,如1921年《叻報》就報道其中有120餘英畝被政府收歸公有以造住屋,因占地甚廣,在上世紀30年代仍有許多空地。

1940年初,陳嘉庚在會館會議稱,當時的「閩僑學校學生數,約近1萬人,每年……尚有1000多名求學無門者,必當有新校舍收容,否則此千多名及學兒童,惟有在街頭流浪矣。」又說 「以現下大小坡兒童失學者之多而復加以年增千餘名以及學齡之兒童,本會館若不負起責任,……則不特本會館委員難辭其咎,而諸殷富僑領,亦責無可逃,心有難安。」

這段話,清楚說明當年會館領袖們積極興辦學校動機的崇高精神。

因崇福愛同兩校須建新校,陳嘉庚稱當時市區難以找到可容納一兩千人的校地,遂提出在咖啡山(當時報章標題為「羔丕山」)進行大規模建校的計劃,並稱此為「一勞永逸之百年大計也。」

陳嘉庚向報章記者稱:「本人認為完善之計當以在本館所轄之羔丕山建一廣大校所為宜,查羔丕山占地50英畝,最近新路已通,取道淡申律或武吉知馬律,往還均稱便利,且屋地既有,所費惟建料工資而已,殊為得宜。」查這條已通的新路,即謙福路。

隨後陳氏率會館領導層和諸校長前往現場勘察,認為「該山分左右兩片,距離市區約4英里,中為新路,修築十分平坦,取道淡申律或武吉知馬律,均稱便利,山地廣泛,翠微環繞,景致幽綴,作為兒童教育環境,實甚得宜,……咸認建校於斯,實屬可行。」

會館領導層同意,咖啡山建校計劃擬先專容納愛同、崇福兩校學生,將來可視情況需要,逐漸増辟新校。而市區的三校遷移後,則擬「將原有學校改為平民學校,……以裨助貧童求學。」

1941年初《南洋商報》刊登繪測師對愛同與崇福兩校在咖啡山校舍的規劃圖,圖下部為崇福女校,上部為愛同及公用的大禮堂與運動場,以中間道路隔開,校區規模宏大。(作者提供)

據陳嘉庚的規劃及繪測師的設計藍圖,咖啡山的新校區,以容納4000名學生為目標,於新路左右,分建愛同與崇福男女兩校,男校入口處建設一足容2000人之大禮堂,及現代化大運動場,供兩校共用,其他要點還有:

⊙建築采平房方式,牆用白灰,地鋪士敏土,「取其經濟適用也。」全部建築費預算10萬元。

⊙校舍規劃,初期先建20座平房為教室(先設男女校課室78間,還可增至156間)、5座辦公室、25座外地生宿舍、2座教職員宿舍、2座操場(室內與露天),4座餐廳,其他還有圖書館、化學室等4座,及校車房等。

⊙購置校車13輛(當時每部校車價格2300元),接送市區學生,貧困學生車資免費。

⊙全校教職員150名,每名平均月薪60元,每月預算9000元。

據當時報章報道,全部計劃在1940年間已經完成,「只待工部局審查批准,可望於明年(1941年)春季正式上課。」

隨後,會館還曾請1939年新成立的雲廬音樂社(湘靈音樂社的前身)在新加坡及外地義演,助籌募建校經費。

但當年年底,戰爭爆發,日軍南侵,新加坡淪陷,福建會館在咖啡山建校的宏偉計劃,始終未告實現。(以上各則報道載1940.01.19和21、25、31,及1940.04.24與1941.01.31《南洋商報》)。

4. 戰後:甘榜峇魯建校計劃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1946年年中陳嘉庚即聲稱,戰前本地華校有200餘所,學生多至1萬人,「敵寇南侵後,華僑校舍,或被毀炸,或被軍兵占據,所有校具毀滅無餘,英軍收復迄將經年,校舍未還者尚多,致各華校恢復未及半數」,「而兒童失學流浪街頭……決不能置之不聞不問也。」(1946.07.01《南洋商報》,下文陳氏引言皆同)

1946.07.01《南洋商報》刊載福建會館決定在甘榜峇魯購地籌建校舍的新聞標題,「甘光」是當年該地區居多的閩南詔安人對「甘榜」的方言口音。(作者提供)

並稱「查本坡政府教育規例,凡要新建校舍,除課室及其他設備外,每學生須備有操場空地36方公尺,若建平屋,則每生占地面積60方尺,若建三層樓屋亦需40餘方尺。以本坡市內言,欲新建校舍,能容學生數千名,不但地址新購,而地皮昂貴,實無法可以問津,況失學兒童之多,此後又屆學年者更眾,每年至少增二三千名,各幫僑領若不放大眼光,負此職責,急為籌備,其後數年,僑童失學之多,更不堪問矣。」

由於戰前咖啡山建校計劃未成,日本投降後,福建會館一恢復就立刻倡捐50萬元,尋求購買靠近市區的建校地皮,以「可容學生以萬數」的適合地點為目標。

據陳氏稱,當時福建會館已籌得34萬元,經數月物色地點,「至近尋得一地,在甘光峇魯之武傑巴魯馬,適東嶽廟(東嶽廟)之背後,計廣33英畝,高山峻岭,空氣清鮮,背山面海,極合建校之用。」並率會館領導層前往實地勘察。

他說,這片33英畝的地皮,雖距市區稍遠,但「每英畝可容學生1000名,計可容3萬餘名,作數十年之經營」,地價即使稍貴亦可接受,且「最低之價25萬元,已不能再減」,隨後會議通過購地。

筆者60年代小學後期轉學到甘榜峇魯路旁的聖德肋撒華英小學,恰好正位於該地皮所在的東嶽廟前,頗熟悉當年情況,勉可略加補充。

該地皮所在的「武傑巴魯馬」,就是今天的武吉寶美(Bukit Purmei)。其地標東嶽廟為半山坡上的百年古廟,由福建漳州開元寺南來僧人碧玉法師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興建,是本地少有專門祭祀主宰生死的泰山神東嶽大帝的廟宇,其比鄰則是聖德肋撒天主教堂(1929年建)。

筆者就讀的小學是該教堂的神父開辦,學校經常安排到教堂參加活動,但東嶽廟裡的黑白無常和齊天大聖則是對甘榜少年更熟悉和「親切」的神話人物,記得廟後山坡是大片野地,有一馬來小村,村舍散落,林木間可瞭望山前不遠處的海港的船桅,村後有小路可通拉丁馬士甘榜和其後的花柏山,正是陳嘉庚所說「背山面海」的鄉野情景。

前引1946年報章稱,這片「地皮系已故粵紳黃福之遺產」,此人即柔佛新山主要大街以他命名的富商黃亞福(1837年-1918年),他和柔佛天猛公王朝蘇丹阿布峇卡關係極密切,與蘇丹後花蒂瑪(黃亞嬌)是結拜兄妹,距此地咫尺之遙的花柏山下,就是蘇丹祖先天猛公家族的皇家墓地,或因如此,當年黃亞福才買下該片土地。

1951年,距購地6年後,福建會館因認為「該地段地點在山上,不適合建小學,造路費用過大,且附近學齡兒童不多,決定另覓地點」,改計劃在芽籠另建新小學(即光華學校),另在天福宮前興建五層樓的新式大樓,兼容崇福與愛同兩校(即1955年落成的福建會館大樓),決定放棄甘榜峇魯建校計劃(以上據1951.04.08《南洋商報》)。

1964年,這片18年前以25萬元購買的甘榜峇魯地皮公開拍賣,獲得640多萬元。會長陳六使報告將從中撥出100萬元擴建南僑女中,60萬元捐贈南大禮堂建築基金(按後增至70萬元及增建三座宿舍),此外則作為擴建光華學校校舍,及51萬元購買三巴旺地段建公冢等用途,余供未來發展。

這些都是少為人知的歷史記錄。

5. 建國後的新發展

新加坡建國後,政府負起教育重任和國家全面發展,福建會館管理的道南、愛同、崇福、南中及附小、光華等屬校,於80年代至新世紀初,經過一番努力,除光華於原址重建,各校均先後在各新鎮購地建校,陸續遷入馬林百列、碧山、義順、盛港等地現址,以全新面貌,邁向時代。

風雨弦歌,傳薪不懈;前人無私奉獻的苦心努力,歷歷足跡,都是新加坡教育發展史上串起的片片動人心跡,應該敬重,值得珍惜。

(作者是新加坡作家/文史研究者,也是福建會館180周年專書《世紀跨越》主編)

作者:杜南發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5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3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104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