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加坡的教育,幾乎沒有人不稱讚的,但是,在一片對新加坡教育的讚美聲中,我們總是會忽略,其實新加坡教育中的競爭也很激烈!
眾所周知,新加坡人對於「精英主義」是很推崇的,所以新加坡的父母們從孩子很小開始就希望他們能夠脫穎而出。針對這樣一些充滿競爭意識的家長,新加坡還專門有一個詞,叫 「kia su」,就是「怕輸」的福建話發音。
在新加坡的教育體制下,很多家長都會竭盡所能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很多新加坡學生和中國學生一樣,課後時間都被補習班占據了。最令人驚訝的就是,新加坡父母的這種「kia su」,還影響到了很多孩子也在新加坡就讀的外國人!

希望孩子能夠獲得最好的教育,取得成功當然是每位家長的美好願望,但是將這種「怕輸」的心態強加到孩子身上,真的好嗎?有很多研究都表明,過高的期望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甚至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針對這些父母們,新加坡國家教育學院(NIE)的Irena Kit博士也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幫助父母減少他們對孩子施加的壓力。
避免比較
將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不僅會給整個家庭帶來更多壓力,也不實用。Kit博士說:「不要受到其他父母或孩子表現的壓力或影響,父母無法控制其他人的表現,唯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支持你的孩子。「
這種方法適用於「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現象上,別人家的小孩或許是真的優秀,但是從本質上來講,和自己家小孩的教育是沒有必然聯繫的。而為了擺脫這種比較,家長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努力上,這樣家長也就能更加了解孩子的辛勤與進步。

承認努力,慶祝成功
很多父母都對分數有著異常嚴格的要求,任何低於A的等級都被視為失敗。這是因為不切實際的期望,任何低於完美分數的東西都是不受歡迎的或差的。
即使父母不傳達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孩子們也可以接受父母的負面情緒,這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因為他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他們不僅感到難過,而且還因為使父母失望而感到內疚。
但這是不對,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他們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家長們不應該忽視這些努力,而應該承認這些並鼓勵他們。

根據孩子的需求選擇學校
在很多的亞洲社會裡,父母都是強勢的,掌控著孩子生活的存在,在學習上,還會不顧孩子意願和能力。然而,家長們一廂情願的選擇或許並不適合孩子。還很有可能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
因此,家長應該學會和孩子溝通交流,依據孩子的自身需求以及興趣來幫助孩子選擇學校,而不是自己手握主導權。

成績不是壓力的唯一來源
與流行的看法相反,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會導致壓力。 Kit博士說,事實上,很大一部分來自社會壓力 - 就像友誼一樣。
家長應該意識到他們需要幫助他們的孩子在友誼中解決困難,而不僅僅是成績。
Kit博士與實習顧問和心理學家合作,去年為小學生提供在線諮詢服務。學生可以訪問在線門戶網站,與NIE健康中心的顧問交談,該中心提供價格實惠的心理服務和諮詢服務。
回顧她的經歷,她和她的團隊觀察到許多學生接近他們,因為他們的友誼壓力很大。
「例如,朋友們可能會在網上對他們說些瑣事,這可能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 有時甚至超過學業壓力,」她指出。
隨著社交媒體的出現以及孩子在幼年時期接觸技術和網絡世界,困難可能更加明顯。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建議家長定期在學校檢查他們的孩子,並留意他們學業以外的其他方面。
「而不是問'你今天做了什麼功課?',或許首先問'你今天過得怎麼樣?'」她建議道。
「作為一名工作的父母,我了解與孩子們開始交談是多麼困難,特別是我們與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很少。我們很累,而且往往更專注於他們。「
但通過與孩子聊天來了解他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至關重要。

讓您的孩子探索
正是通過對話和互動,她11歲的兒子因為對動物的熱愛而表達了成為動物保護主義者的願望。
「我認為我的角色是讓他儘可能多地探索他的興趣。如果他對動物感興趣,我們肯定會在假期去動物園和國家公園,「她分享道。
「但我知道,在此過程中,這可能會改變。作為家長,我對此持開放態度。我不相信告訴我的孩子'我希望你成為這樣,或者我希望你成為那樣'。「
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著許多角色 - 從照顧者到輔導員。但也許最困難的是學習何時以及如何放手。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學會放下韁繩,成為讓孩子自己探索的指南,」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