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研究預測,全球氣溫若按照目前的碳排放趨勢可上升高達3攝氏度,將導致全球約50個主要城市出現居住地被淹的情況。而新加坡的濱海灣花園也無法倖免,除非採取前所未見的防禦措施。
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的來臨,美國非營利氣候科學與新聞組織Climate Central在本月公布了和普林斯頓大學研究者共同進行的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當全球氣溫上升3攝氏度後,海平面預計將在200至2000年內上升6.4米,這將導致約8億人口所居住的陸地低于海水高潮線,其中至少6億人來自亞洲。
如果全球碳排放量持續,導致全球氣溫上升攝氏4度,海平面在200至2000年的範圍內上升的中位數預測幅度將達到8.9米。在50座主要城市中,大多數需要應對前所未見的海平面水平,否則將有部分土地,甚至是幾乎全部土地被淹沒,屆時會影響全球15%人口或相等於大約10億人。
研究報告也指出,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是全球性的,但主要集中在亞洲。根據Climate Central製作的模擬圖像顯示,氣溫上升1.5攝氏度,新加坡濱海灣花園的整個地區,以及濱海灣金沙的部分地區可能會淹水,但如果採取大規模的減排措施,這一帶將能維持原貌。

模擬地圖也顯示,氣溫如果上升3攝氏度,新加坡除了濱海灣花園等沿海地區,芽籠、文慶和裕廊西多處的陸地也將在數百年後被淹。
Climate Central也強調,互動地圖並沒有考慮到未來的發展、土壤侵蝕、潮汐變化和沿海防禦工程等因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今年8月發布的報告預測,如果碳排放量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並在本世紀中葉開始下降,全球氣溫到了世紀末將上升2.7攝氏度左右。但如果2050年能達到「碳中和」的狀態,到了世紀末氣溫上升1.8攝氏度後就能穩定下來。

有學者預計,在2050年將有多達3億人所居住的陸地會低於每年平均的沿海陸地淹沒水平線coastal flood levels,當中有75%來自中國大陸、孟加拉、印度、越南、印尼和泰國這些亞洲地區。


南洋理工大學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本月也聯合公布了研究報告,領導該研究的南大新加坡地球觀測與研究所主任Benjamin Horton教授指出,新加坡製造的溫室氣體總量不多,但仍受氣候變化的威脅。新加坡的生存須依賴於全世界,新加坡有三分之一的國土可能在本世紀末被淹。
東協是全球最多自然災害的區域,而氣候暖化和海平面上升將為本區域帶來更嚴峻的挑戰,出台更具體的行動計劃對東協來說迫在眉睫,這包括了解災害風險的根本原因、在策略上給予弱勢群體關注,以及加強國家之間的合作。

在義大利羅馬出席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的李顯龍總理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會議上發言時指出,氣候危機仍是關乎這一代人存亡的挑戰。全球在這關鍵的時間點上迫切需要G20在氣候課題上的領導力。
李總理指出,各國急須利用科技,讓碳減排長遠而言更可負擔得起和可持續,使朝低碳社會過渡的道路更平坦。

新加坡已宣布在2025年將太陽能產量從2020年的水平增至四倍,也正積極研究和投資先進的低碳方案,如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以及氫能源。
李顯龍總理指出,各國必須在可持續發展措施上加強國際合作,應對全球碳信用額度市場面臨的挑戰,改善它們的環境完整性,及擴大綠色機遇的規模。

二十國集團(G20)表示,成員國在最終公報中就氣候部分達成協議。據路透社報道,G20官員在最終公報中呼籲所有國家採取有意義和有效的行動,使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不超過1.5攝氏度的目標得以實現。公報指成員國意識到「在本世紀中葉前後」實現全球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或碳中和的關鍵意義。
G20成員國也承諾在2021年底前停止在國外興建煤廠的進一步投資,並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儘快」淘汰煤電。G20成員國也在公報中呼籲各國在10年內採取行動,更新並在必要時推進國家減排的計劃。
另一方面,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今天於蘇格蘭格拉斯哥拉開帷幕。約2萬名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員,企業領袖、非盈利組織代表將出席這次的峰會。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氣候危機對人類已經是紅色警戒,年輕人將受最大影響。各國領袖不能只是誓言要在本世紀中前達到凈零碳排放,也要告訴我們要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我們現在就需要看到具體的行動!
古特雷斯呼籲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向全球各地領導人施壓,要求針對應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

許多關注氣候變化的環保份子也在抵達格拉斯哥火車站時高喊口號,並準備在會議期間宣傳他們的訴求,向各國領袖施壓。
信息來源:路透社,AP,法新社,聯合早報,海峽時報,8視界新聞,UN,Forb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