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社會相對穩定後,我國開始大力發展基礎建設,在當時人民的生活質量還未提升上去的情況下,這種行為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可在全國道路鋪建完善後,人們驚奇地發現我們擁有目前世界上最發達的道路建設,不僅讓人們的出行更加方便,還成為了各省脫貧的主要基礎設施。

中國造船業成為韓國有力的競爭對手
我國不僅致力於在國內發展基建,在其他領域也有天賦,近期新加坡競爭與消費委員會對去年批准韓國兩家造船企業合併的決定作出了回應,正是中國造船企業的極強競爭力,打消了他們對韓企壟斷國內市場的擔憂。

韓國作為一個靠海吃海的國家,在船業自然會相對發達,雖說其存在很強的市場壟斷威脅,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速度也在不斷提升,我國不僅陸地面積大,還有很大的海域面積,再加上中國對外貿易的合作夥伴增加,海上多功能的船隻也隨著國家需求越來越多樣化,近幾年出口船隻的數量占造船數的80%,全球造船完工量、新船訂單量以及是手持訂單量均占40%的市場份額,位居世界第一。因為正是如此,新家坡選擇將有強大造船出口份額的中國,作為韓國企業的競爭對手。

亞洲造船業發展
從二戰結束到現在,中日韓三國集中了全球最多的造船業,除了國家自身發展,也與亞洲地區的船貿易有必不可少的發展,隨著各國的經濟逐漸穩定,海上軍事實力的增強便提上了日程,與已開發國家不同,東亞地區這裡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船隻設備和質量都因為太過陳舊而存在更新換代的問題,並且除了軍事需求,日常海上貨運方面也需要船隻,因此在這裡,造船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不過最開始船舶行業發展迅速的國家,還是主要以日本、韓國為重心,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國土領域大部分都是海洋面積,所以貨運方面只能選擇船隻運輸,因此在開始的前幾十年,這兩個國家一直都是全球船隻發展強國,而後來我國實行海洋強國的戰略任務,開始培養本國船隻建設的企業,然後就成為了除基建外,造船行業的巨頭。多國造船企業爭市場,意味著全球經濟走向多元化,也避免了一家獨大掌握定價權的危險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