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我國列為對殘障旅客最友善城市之一

近期一項針對3500名殘障人士展開的調查,將我國列為對殘障旅客最友善的城市之一。但本地一些歷史悠久地區的無障礙設施,依然存在進步空間。
需要經常出差並參與志願服務的王佐,外出時需要使用輪椅,因此出行前必須與機場人員接洽,做好一系列安排。我國機場每天平均接待多達1700名特需乘客,新翔集團表示這對人手造成了壓力,需藉助科技提高效率。樟宜機場也設立特別輔助通關通道,同時讓多達四人自行通關。
樟宜機場集團機場運作管理集團高級副總裁林長發說:「這些選擇能讓旅客在機場內享受更快捷、零壓力和順暢的體驗。樟宜機場集團正與移民與關卡局密切合作,目標是在明年上半年,在所有四個搭客大廈設立特別輔助通關通道。」
數據顯示本地近八成的公共建築已達到基本的無障礙要求,但牛車水等文化區的包容性設施仍有待加強,有學生就在積極思考方案解決當前難題。
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保護文科碩士生 瑪麗咖喬希說:「我發現如果在這裡安裝電梯,就不能去到建築的另一個部分。還有一個難題是因為這是原建築的牆壁,基於保護建築的考量我們不能碰它。」
學生認為電梯可以設在店屋後方,她將向當局提出建議,以進一步加強本地7200多座受保護建築的包容性,在推行無障礙設施和保護文化遺產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