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24年初,大家已經在猜測2024年會不會舉行全國大選,那一年的財政預算案會不會因此成為「大選預算案」。
所謂的「大選預算案」雖然似乎僅是「大選前的預算案」這樣而已,但大家更感興趣的是什麼,你我心知肚明,就是政府會不會給大家派糖啦。
步入2025年之際,大選仍未舉行,最遲卻必須在11月舉行。加上財政部早前宣布,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將於2月18日宣讀財政預算案,所以只要不在那天之前舉行大選,2025年的財政預算案就是妥妥的一份「大選預算案」。
那麼,「財爺」會不會通過財政預算案眷顧大家?分析師和觀察家大致都說會,但原因可不是因為「大選來了」這麼簡單。
「短期見效的措施」
新加坡政府一向強調高瞻遠矚,作長遠計,但接受媒體訪問的分析師和觀察家認為,2025年的財政預算案更有可能會注重於眼前。
借德勤新加坡企業稅務合伙人蔡光平(音譯,Chua Kong Ping)的話來說,大選年的財政預算案預計會著重能帶來「短期見效」的措施,如財政轉移、水電費回扣和製造就業機會等。

分析師認為,年輕家庭很可能在2025年財政預算案的各項措施下受惠。(海峽時報)
智庫鑠翼國際事務高級分析師穆斯塔法博士(Mustafa Izzuddin)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並指出選舉年的預算案,通常比非選舉年的預算案更全面,為各社群提供援助。
其中可能受惠的群體是年輕家庭。馬來亞銀行經濟師李順榮認為,當局可能會放寬獲得學前教育或醫療衛生津貼的收入頂限,以涵蓋更多中等收入家庭。
生活費壓力
黃循財總理在今年11月的一場記者會上指出,生活費這個顧慮仍然存在。分析師因此認為,黃循財總理為大選做準備時,生活費會是最受關注的課題之一。
分析師預計,政府會通過更多類似社區發展理事會鄰里購物券(CDC Voucher)的措施,或提供個人所得稅回扣,幫助國人減輕生活費的負擔。

政府在2025年1月還會發放另一輪的社理會鄰里購物券。(海峽時報)
行動黨前國會議員殷吉星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表示,生活費上漲意味著政府必須推出更多援助措施緩解問題,並預計2025年的援助計劃可能會比今年多。
此外,2025年不單是大選年,還是新加坡獨立60周年。
同樣的情況10年前也曾發生過,2015年既是大選年,更是新加坡的金禧年。政府那年為公務員發放一次性的SG50獎勵金,也提升了消費稅補助券和公積金保健儲蓄戶頭填補等措施。
至於2025年,分析師認為政府可能效法10年前的做法,推出「SG60分紅」,在紀念獨立60周年之餘,減輕國人的生活費壓力。
羊毛出在羊身上?
各式各樣的補貼花紅可能讓你覺得眼花繚亂、臉紅心跳,但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得問:
錢從哪裡來?
新加坡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黎華德博士說,政府通常在任期初期較為謹慎,以降低預算失衡的風險,而在任期後期若出現盈餘,則有更大的靈活性來規劃支出。
本屆政府的任期已經接近尾聲,《商業時報》也預計本屆政府會累積超過18億新元的盈餘。
黎華德認為,既然2025年預算案將是本屆政府任內的最後一個,政府在支出安排上會有更大的調整空間,也因此可能「派糖果」。
此外,李順榮和中國銀河證券新加坡經濟顧問宋生文都指出,由於2024年的經濟表現優於預期,新加坡政府的財政狀況良好,也就有能力做得更多。

貿工部指出,新加坡經濟在2024年的前九個月同比增長了3.8%,高於預期。(海峽時報)「派糖」會不會引起反效果?
一般來說,財政預算案除了在個人和家庭層面上給予國人幫助,也包括協助企業和發展新加坡經濟的措施。
這些舉措雖有助於社會發展,卻也容易被解讀為大選預算案的一部分。
新加坡管理大學楊邦孝法學院副教授陳慶文告訴《聯合早報》:
「關鍵是人民行動黨政府是否能夠向人民證明,這些措施不是浪費財政資源或『政治分肥』(pork barrel politics),而是展現政府在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管理下,為民眾提供實際幫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