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國人希望參與塑造新加坡的未來,政府將成立新加坡政民合作辦事處,促進政府機構和人民之間的交流,集思廣益建立更美好的家園。
星期五(10月27日)公布的「新加坡攜手前進」報告指出,政府意識到應該在某些方面退一步,讓人民有更多參與空間。有鑒於此,政府將通過新的方式促進人民的參與,並且支持更多旨在塑造和改善社區,並由國人發起的活動。
新加坡政民合作辦事處 (Singapore Government Partnerships Office,簡稱SGPO)是其中一項讓國人群策群力,在塑造共同未來上能有更多參與的建議。這個辦事處將促進人民和相關政府機構的互動,通過加強彼此間的合作,一起塑造更美好的新加坡。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在配合報告發布召開的記者會上說:「我們處理這些事情的方式不會只是由上而下的模式,而是會與新加坡人展開諮詢和交流,聆聽他們,共同制定解決方案。」
人民團結互助是攜手前進報告的另一個重點。第四代領導通過這次的廣大諮詢運動發現,許多新加坡人表示希望回饋社會和扶持社會中有需要的人士,但除了偶爾捐款,他們不知道有什麼其他可以貢獻的地方或方式。
報告指出,除了財務貢獻,大家能夠為同胞們做出更多,包括一些人可能需要獲得就業的管道,或是在求學和職業道路上得到指引。「我們因此需要探討用不同的方式給予弱勢國人關懷和扶持,為他們帶來更大影響力。」
政府將與新加坡社會基金會和公益金合作推出一項新計劃,讓善心人士能更好地幫助弱勢群體。例如,除了捐款,也可指導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或為他們提供就業和實習機會。

教育部長陳振聲:「在與許多年輕人的交談中,他們不是問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而是問他們可以為我們做些什麼,以及大家可以一起做些什麼。我們的年輕人不只是要尋找解決方案,而是希望成為這些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並且有一些點子。這讓我有信心未來是光明的,因為每個人都想參與其中,這也是新加坡攜手前進運動最讓人感到欣慰的。」(謝智揚攝) 企業可為回饋社會 做出更大貢獻 除了個人,本地企業也可為回饋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報告指出,新加坡有著成功商業領袖挺身而出,協助滿足社會需要的悠久傳統。這個傳統可追溯到新加坡獨立之前,例如19世紀女商人和慈善家哈賈法蒂瑪(Hajjah Fatimah)、印族慈善家比萊(Govindasamy Pillai)和1844年為貧困者設立醫院的陳篤生,這幾位先輩樂於行善,而冠病疫情期間也不乏商界人士雪中送炭的例子。本地企業應該延續這股樂善好施的精神。
代表超過2萬8000家企業的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SBF),以及代表超過3400名僱主的全國僱主聯合會(SNEF),帶頭在報告中作出承諾,從多方面鼓勵企業更大力度扶持社會。
工商聯合總會將號召企業加強志願服務工作,以及為弱勢群體提供就業機會;鼓勵企業捐款以支持社群福利和促進社會包容;為實現低碳未來和應對氣候變化採納保護環境措施。
全國僱主聯合會也將與勞資政夥伴合作,從五大方面幫助僱主扶持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包括採取公平招聘和僱傭的做法,讓員工發揮所能;投資於員工,讓他們能夠勝任工作和為未來做好準備;通過漸進式薪金模式提升低薪員工;採納靈活工作制,讓員工更好地兼顧工作和個人責任;以及為年長員工提供兼職工作機會。
來源: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