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私人銀行隆奧(Lombard Odier)(11月2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發現,受訪的新加坡富豪(流動資產達100萬美元以上)中,只有30%認為他們在工作與生活平衡中是感到快樂的。
這在亞太區受調查的七個國家與地區中敬陪末座。
在榜單上,「最快樂的富豪」來自泰國,接著是澳洲、菲律賓、香港、日本及台灣。
新加坡富豪縱使家財萬貫,但對生活仍有不滿,讓紅螞蟻想到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金錢,真的能買到快樂嗎?
如果買得到,那又得要多少錢才能買到快樂呢?
快樂也有價碼?
過去國外已有幾項相關研究,試圖回答這樣的問題。
2010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做出了這樣的結論:
人們的幸福感會隨著收入增加而遞增,但這種幸福感會在年收入達到7萬5000美元時「封頂」。
也就是說,如果幸福有個價碼,那7萬5000萬美元就是能買到最多幸福的價格。
過了7萬5000美元,無論一個人再多賺多少,幸福感都已經達到頂峰,不會再隨之增加。
然而,這項研究有所局限,其研究對象以美國人為主。
因此,2018年美國普渡大學又有學者根據全球數據進行類似研究,並算出了一個介於6萬美元到7萬5000美元可以買到最多幸福的價碼。
後來,澳洲貨幣交易公司S Money再以2018年這份研究為基礎,考量各國貨幣匯率及當地購買力後,給每個國家算出了「幸福成本」。
根據計算,截至2023年,新加坡的「幸福成本」是7萬5320美元(約10萬2570新元)的年收入。
人力部2022年數據顯示,新加坡人的月薪中位數為5070新元,換算成年收入就是6萬零840新元。
到了2021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再有一項規模更大的研究提出了些許不同的觀點。
該研究和前述研究一樣,都認為人們的幸福感會隨著收入增加而上升。
但這項研究的作者卻強調,人們的幸福感不會在賺取7萬5000美元的收入後達到頂峰。
相反的,幸福感依舊會持續因收入增加而上升。

國外有研究發現,人們的幸福感和收入的多寡成正比。(Freepic)因為快樂才有錢?
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所謂金錢能買到快樂,也許是一種倒果為因的謬誤。
據美國CNBC報道,一位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勞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就認為,人們可能是因為快樂,才得以賺到更高的薪酬。
當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更好,沒有過勞問題等,就能在工作上表現良好,進而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拿更高的薪水。
過去也有其他研究指出,幸福感、正面的情緒才是更高收入的導因。
換言之,越快樂,對未來越樂觀的人,越有可能在工作上表現更好,賺取更高的收入。

有一派學者認為,先讓自己快樂才是收入得以提高的原因。(海峽時報示意圖)物質不再是唯一追求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份瑞士隆奧銀行報告。
報告中指出,新加坡富豪不快樂的原因部分源於工作時間太長,有26%的新加坡受訪者稱自己經常加班。
新加坡近幾年來頗常獲得一種不太光彩的「第一名」,即在各項調查中成為全球或本區域工時最長的國家。
早前友邦新加坡(AIA Singapore)就有調查顯示,新加坡人更傾向投資個人的身心健康,而非僅僅想著如何增進財富。
這意味著,隨著新加坡已躋身高收入國家之列,人們可能進入後物質主義階段,追求的事物和過去所有不同,也更珍視生活與工作間的平衡。
我國政府第四代領導班子上周在公布「新加坡攜手前進」報告時就指出,新加坡人如今已不僅僅想追求物質上的成功,人們也希望能通過所做之事,獲得成就感、意義和目標。
無可否認,金錢仍將在人們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它可以決定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能提供不必擔心衣食住行的安全感。
因為有錢所以快樂,還是因為快樂所以有錢,或許還會繼續成為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但在人心思變的未來,金錢之於幸福的影響力,也許倒未必會像過去那般顯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