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對專業人士和公共部門與機關的信任度普遍下降。面對這個大趨勢,包括醫生、部長在內的專業群體必須具備專業能力、維持高道德標準,並且常常回饋社會,尤其是照顧弱勢群體,竭盡所能地建立和維持公信力。
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於前晚(7月3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楊潞齡醫學院的畢業生晚宴上致辭,發表對上述問題的看法。

他表示,無法確定公信力不斷削減的原因,但指出數碼科技的關係,人們對信息的消化和傳遞、與人交流或與機構和部門交易的方式,都起了巨大轉變。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改變社會的人際關係,進而影響信任。
王乙康舉例說,負面新聞通常被誇大,傳播速度要比好新聞來得更快;有了數碼科技,這個過程就超速傳動。
「如果每天都讀到涉及一個專業的負面新聞,久而久之,你(對該專業)的信任會削減,雖然該專業並沒改變。水滴石穿,久了就破了個洞。」

王乙康指出,要避免陷入不信任的情況。「我們期望公眾繼續珍惜我們的服務和尊重專業,會辨別新聞,好好處理接到的信息,但這些不在控制範圍內」。
他認為,要贏取公眾的信任和維繫公信力,首先須持續具備專業能力和維護專業。
王乙康表示:「我們須確保傳授專業知識的部門與機關,不論是國大楊潞齡醫學院或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國立教育學院或教育部,或是新加坡武裝部隊軍事訓練學院(SAFTI),都維持著高水準的教育和培訓,而各專業的資深者,也須督促和指導加入專業領域的年輕者。」

其次,是持守行為準則。以醫學界來說,新加坡醫藥理事會就列出醫藥道德準則,以監管醫生的行為,但好的行為準則在保護客戶的同時,也保護提供服務者。
以公務員來說,他們同樣須有禮地服務人群,但政府機構也須保護他們免受公眾的言語和肢體傷害,為他們說話。
其三,王乙康認為專業群體須常常回饋社會,對弱勢群體有愛心。
他讚揚醫學界在這方面非常積極,他所遇到的許多護士,就不斷貢獻社區,協助不幸家庭和支持老弱,而許多醫學界前輩,每年也捐款給醫學院,協助來自低收入家庭的醫學生。

他指出,新加坡的醫學專業仍享有崇高地位、備受信任,吸引有理想的年輕人加入,相信這批剛畢業的醫學生會繼續發揚光大。
「就如你們一樣,我在自己的專業也算是新手,人們叫我們第四代部長。我們須有能力地管理機構機關時、維護高水準的行為準則,確保政策能長期服務社會和人民,即使短期內沒看到效果。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有服務意識。我們有榮幸得到信任的授權,就必須竭盡所能地維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