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份的最後一天,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股價收漲近3%,重回美股市值第一公司的寶座。當天收盤後,亞馬遜公布了去年第四季度業績――營收連續第三個季度打破紀錄,營收和盈利均超過市場預期。
可是「美股頭牌」僅僅當了一天,在財報後公布後的第二個交易日(2月1日),亞馬遜股價大跌近5%。
很多分析師將此歸咎於市場對增速放緩的擔憂:比如自營電商業務營收增速放緩,比如Prime會員為主的訂閱服務營收增速放緩,再如亞馬遜在印度布局受挫等。
可是,在2月1日披露的2018年年報中,亞馬遜提到了另一大風險:假貨。這是亞馬遜首次在例行報表中提到假貨問題。
亞馬遜在年報中說道,根據公司的糾紛索賠機制,當消費者買到假貨,平台將會賠償。但現在,假貨投訴越來越多,導致公司的賠償成本增加,進而對公司業績造成負面影響。此外,假貨泛濫也損害了公司的形象,導致亞馬遜面臨一些了民事甚至刑事訴訟。
亞馬遜將假貨泛濫歸咎於平台上的第三方賣家越來越多。2018年第四季度,第三方賣家的商品銷量占比已經超過了全平台的一半,達到52%。
根據Statista統計數據顯示,從2013年二季度到2018年三季度,亞馬遜平台第三方賣家銷量占比從40%增長到了53%。
結果,登陸亞馬遜的不只有品牌店,還有無數「小商販」,假貨也就從此泛濫開來。
今年1月,美國《大西洋月刊》的一位作者寫了一篇文章,講訴了自己如何在亞馬遜上花925美元買了一件假的「加拿大鵝」。
「當我點擊確認下單後,收到一封郵件:我的加拿大鵝正從新加坡發貨,將途經中國香港。難道加拿大鵝不是在加拿大生產的?後來我才發現,這個商家的名字不是加拿大鵝,而是一個名叫Greg Adamserft的店家。當時,這個網店只有三條評論,都是五星。幾周之後,全都是一星差評。」
Source: 華爾街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