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部長王瑞傑:政府還未決定調高消費稅的具體時間點,在做出決定前,也會做出慎重的考量。(國會視頻截圖)
財政部長王瑞傑今天在國會總結新財年預算案的辯論時,丟出一個讓大家突然直起身來注意聽的消息,那就是:
政府還未決定調高消費稅的具體時間點,在做出決定前,也會做出慎重的考量。不過一旦增加消費稅,政府一定會推出「過渡配套」(transitional package)幫國人作出調整。
那些有在注意聽的人肯定注意到,財爺這句「說了好像沒說」的話,其實釋放出以下信息:
財爺在2018年財政預算案中曾透露,將在2021年至2025年之間,即下屆政府任期內,將消費稅從目前的7%調高至9%。消費稅的調高勢在必行,只不過還未決定具體的時間點,有可能是2021年初推出,也可能到了2025年才實行。這個被部分議員描述為「不受歡迎的」的消費稅調高,絕對不會像西海岸集選區議員胡美霞所建議的,儘量延遲推出。
消費稅的增加向來是個敏感的民生課題。

本地目前的消費稅定在7%。(海峽時報)
許多民眾都無法理解,新加坡政府儲備金一年比一年豐厚可觀,況且王瑞傑上周剛在財政預算案中透露,本屆政府過去三年來累積了約191億元的財政盈餘。既然有那麼大筆的「儲蓄」,為何不拿出來用,只一味地靠增加稅收來提高國家收入?這麼做似乎不合理也不得民心。
人民關心的是物價可不可以不要一直上漲?都已經這麼多儲備金了,為什麼還要不斷累積?為何不用財政盈餘多發一些「紅包」給國民?為何不利用財政盈餘擴大投資、擴大社會安全網?
這些不僅僅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也將成為下屆大選的熱門話題。
另一種坊間的普遍認知就是,政府是不是每年都在預算開支上「報大數」,因此才需要籌集更大筆的錢來支付開銷。錢從哪裡來呢?當然是通過增加稅收。
調高消費稅是為了增加國家收入
財爺再三強調,調高消費稅並不是一個輕率的決定。隨著我國人口迅速老齡化,政府在永久性醫療計劃和其他醫療保健項目的開支將持續增加。
為應對這方面的需求,政府必須結構性地增加國家收入。這不是新加坡才面對的問題,每個人口老化的國家都承受著相同的壓力。
王瑞傑說,單是一個衛生部,預計就需要在2019財政年花費61億新元(相等於整個「立國一代配套」所需的資金)來津貼各階層新加坡人的醫藥費。這還不包括用於改善強化醫療設施的經費,以及用於尋找更有效治療法的科研費。
除了醫療保健開支,政府未來也必須支付學前教育和安全領域的各種重要開支,因此調高消費稅是個必要的做法。
王瑞傑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發表的一篇報告為例指出,隸屬於OECD的35個國家,在2018年至2060年期間的中位數醫療保健開支增長,預計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個百分點。到了2060年,這些國家預計必須增加相等於GDP的6.5個百分點的收入才能應付得來。
新加坡計劃將消費稅調高兩個百分點,也只能為國家收入增加相等於GDP的0.7個百分點收入,這樣一比較,就能將整個大局看得更清楚。
為何不能輕易動用儲備金?
每年的財政盈餘都會納入政府儲備金用於投資的部分,用來賺取凈投資回報貢獻(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s,NIRC)。這個概念和賺取「銀行利率」十分類似。
王瑞傑說,新加坡過往面對經濟危機時,都是採用儲備金來度過難關。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我們的累計儲蓄允許我們從當年的儲備金撥出165億新元,來資助205億新元的振興配套,相等於配套的四分三是從當年的儲備金撥出,其餘的才動用較早的儲備金。2017年,為協助建築業度過周期難關,政府也讓總額約14億新元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提前在2017和2018財政年完成。」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9年的經濟展望隨著全球貿易關係的緊張而變得不明朗。作為一個每年「身家」值5000億新元、卻又沒有天然資源的彈丸小國,新加坡的儲備金就是我們用於防身的厚實「防彈衣」,在經濟危機時起到維穩經濟的作用,幫助人民度過難關。
財爺也透露說,
「今時今日,凈投資回報貢獻已經成為我國總收入的最大貢獻者,比任何一項稅收都還要龐大。如果我們沒有凈投資回報貢獻,僅僅靠稅收,就必須將個人所得稅調高一倍,甚至將消費稅調高一倍,才能達到同等收入。但即使我們那麼做了,也依然無法籌到同等收入,因為凈投資回報貢獻目前已經是最大的板塊,將其他板塊增加一倍,還是無法達到同等收入額。」
聽明白了嗎?財爺是想告訴大家,儲備金是用來未雨綢繆的,別輕易打儲備金的主意。他還趁機「酸」了反對黨一下。

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國會視頻截圖)
「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似乎一直在往後看,看收入盈餘有沒有出現驚喜,然後希望它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這是一種僥倖的心理,並不是我們用於保障新加坡前途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要擺正,不要老想著每一任政府都必須在任期結束前將所有盈餘花光。」
財政預測很難做到百分百精準
王瑞傑也解釋說,每年的財政預測是很難做到百分百精準的。
例如在2018財政年,政府原本預測印花稅的稅收會因為房地產降溫措施而縮水,但房地產市場最終的熱烈反響卻推翻了政府原本的預期。再如,開支方面有時也會出人意料之外,新隆高鐵暫停兩年就是一個例子。
「財政部一直在尋找方法來改善預測的精準度。但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這並不容易做到。日本的國家收入預測,過去五年來一直出現11%的誤差。香港是一個與我們很相似的經濟體,他們的預測誤差雖然比日本小,卻依然有8%。話雖如此,我們還是會精益求精,繼續尋找縮小誤差範圍的方法。」
紅螞蟻寫到這裡,想起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所長陳企業博士在去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後,接受採訪時所說:
「花錢誰都會,不用別人教。但如果今天花了太多錢,未來錢不夠用,依然要向國人徵稅,到頭來中產階級的包袱還是最重。因為政府不能向低收入者加稅,有錢人一聽加稅就要離開新加坡,而中產階級跑不了。」
國家有難,相信大部分新加坡人都願意團結起來一起度過難關。
消費稅的上漲,人們其實最希望聽到的是,政府會把財政盈餘用於建立社會安全網、加強就業方面的保障等措施,讓年長國人在退休後也能感到比較安心。
別讓消費稅增長課題,輕易消磨掉大家對政府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