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新加坡人與快餐又愛又恨的關係需要干預
來源:環球時報
新加坡《海峽時報》11月25日文章,原題:我們與快餐又愛又恨的關係需要干預麥當勞在地鐵站和公交站的廣告不斷告訴我,「用100%野生阿拉斯加鱈魚製成」。吃快餐並不是我接受的飲食習慣,但礙於無處不在的廣告吸引,以及出於好奇想看看它是否像宣傳的那樣好吃,我最終還是點了一份麥香魚套餐。這不僅僅是廣告誘人的原因。快餐在新加坡越來越受歡迎,因為這種食物很容易買到,而且相對便宜,儘管缺乏營養價值。在新加坡,健康的選擇並不總是最優先的選擇。

資料圖(視覺中國)
新加坡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吃飯,因為他們很忙,沒什麼比快速吃到一頓「超值餐」更方便的了。在這個物價上漲的時代,一份包含薯條、漢堡和飲料的套餐不到10新元,是很划算的。往往拐過一個街角,你就會看到快餐店,許多從不關門,隨時為你服務。
這是一個熟悉的景象:一群學生手裡拿著蘇打水,大嚼薯條,在快餐店休閒,這是放學後與朋友見面的地方。快餐店對孩子的影響無處不在。今年6月暑假期間,麥當勞舉辦了「Shake N Dip」節,這是一個周末家庭娛樂活動,有充氣城堡、球池和電影,以推廣其新品薯條和雞塊。這其中傳達的信息是快餐很有趣,對全家人都有好處。此外,市場營銷在推動新加坡快餐流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帶有「當地特色」的促銷菜單,如麥當勞的印度辣味漢堡或肯德基的雞肉粥,激起食客們嘗試最新食物的興趣。
當我們不在外面吃飯時,也會打包食物或叫外賣。既然有免費送貨和積分優惠,為什麼還要在廚房裡做點什麼呢?2015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22%的新加坡家庭每天在家做飯,而上海和倫敦等城市的這一比例為49%。原因不難理解:在漫長的一天工作後,如果去附近有美味辣雞翅的炸雞店逛逛就能解決問題,誰願意去買10種食材來做一頓像樣的飯菜?
為遏制快餐的泛濫和鼓勵健康飲食,新加坡政府提倡減少鹽的攝入量和在包裝上印上健康選擇的標誌。一些食品機構在倡議下提供更健康的食品,包括低鈉高纖維的菜肴,或使用糙米而不是白米。甚至快餐公司也把薯條換成玉米,把蘇打水換成果汁,提供無肉的素漢堡。
但是,快餐的成癮性意味著你無法像打開開關一樣,來啟動對未加工食品的喜好。改變飲食的選擇與心態需要時間,一個好的開始是培養一些小習慣,比如吃一個蘋果而不是一包薯片。快餐不會很快消失,所以我們需要通過改變認識來養成更健康的飲食習慣,與食物建立更明智和可持續的終身關係。(作者陳芳琳,任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