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目前正在中國訪問。前天(7日)在天津召開的新中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JCBC)會議,新中兩國達成了24項成果。
在洋洋洒洒的會議結果中,最吸引眼球的,恐怕還是:
新加坡和中國將互相開放30天免簽安排。
據總理公署說明,雙方目前正在商討細節,目標是在2024年較早時候落實。
目前,新加坡人可在免簽情況下,入境中國長達15天,中國人入境新加坡則需申請簽證。
一旦互免簽證安排落實,新加坡人免簽入境中國的期限將從15天增加至30天,中國人則可省去過往需申請簽證的麻煩,免簽入境新加坡30天。
黃循財在會議上表示,在新中航班不斷增加的基礎上通過30天互免簽證安排,可以加強兩國人員往來。
據觀察,本地網民對新中打算互免簽證褒貶不一,但本地旅遊業者對此消息相信都是大喜過望,畢竟這意味著疫後仍未完全回彈的中國遊客人數,可能會因旅遊程序簡化而有所增加。
新加坡旅遊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在10月迎來112萬5948人次的入境旅客,是連續第三個月下滑。
業界普遍認為,新加坡旅遊業復甦速度仍不理想,尤其是過去作為「大戶」的中國遊客人數始終沒有起色。
部分本地旅遊業者也擔心,隨著其他東協國家如泰國和馬來西亞都已先後對中國開放免簽,恐怕會進一步衝擊中國遊客前來新加坡觀光的意願。
新中互免簽證,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新中有望在2024年開始實行互免簽證措施。(聯合早報)馬泰相繼開放免簽
自冠病疫情消退後,各國旅遊業雖有復甦跡象,但恢復速度不如預期,過度依賴中國遊客的東南亞國家尤其如此。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推出免簽仿佛成了幾個東南亞國家刺激旅遊業的「軍備競賽」,想借免簽「吸客」的意圖昭然若揭。
旅遊業作為主要經濟命脈的泰國今年9月宣布,從今年9月25日至明年2月29日為止,對中國遊客實行免簽政策,停留時間可達30天。
為了消弭因中國電影《孤注一擲》大熱而被抹上的治安不佳形象,泰國政府更一度突發奇想要讓中國警察到當地協助巡邏,唯後來因激起輿論大量反彈而改口作罷。
泰國旅遊局在11月24日稱,當地的中國遊客人數雖然無法達到500萬人次的目標,但11月的中國遊客數量已開始回升。這似乎說明了免簽政策帶來的成效。
此外,泰國也在11月進一步開放給台灣和印度遊客免簽入境當地。
馬來西亞則在11月宣布,自12月起開放給中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等10國公民免簽入境馬國長達30天。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截至11月15日,馬國遊客來源地的前六名依序為新加坡(1264萬人次)、印尼(316萬人次)、泰國(207萬人次)、中國(40萬人次)、汶萊(90萬人次)及印度(78萬人次)。
其中,新加坡、印尼、泰國、汶萊等東協國家本來就可免簽入境馬國,此次再開放給中國和印度遊客免簽,相當於將前六大遊客來源國全部囊括在免簽措施下。
馬國當局顯然對相關免簽政策寄予厚望。馬國移民局認為,免簽措施有望推動明年的遊客人數增加10%至15%。

泰國9月宣布對中國遊客實行五個月的臨時免簽政策。(路透社)中國也向歐洲國家開放臨時免簽
值得一提的是,各國爭相開放免簽爭取中國遊客之際,以往邊境政策相對嚴苛的中國也宣布從今年12月起,向歐洲國家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以及東南亞的馬來西亞開放長達15天的臨時免簽措施,為期一年。
和免簽措施為期五個月的泰國一樣,中國僅為期一年的免簽措施也具有時效性,並非長期政策。這也說明了,相關免簽措施更多是作為一種在短時間內提振經濟的手段。
一般預料,中國開放臨時免簽的目的是為了恢復外資信心,設法使中國和歐美國家逐漸惡化的經濟關係恢復穩定。
由於中美競爭和中國內部經濟狀況不佳,中國正面臨外資撤離的壓力。

中國正面臨外資信心下滑的壓力。(路透社)
整體而言,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開放免簽的初衷雖不盡相同,卻也算是殊途同歸,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提振經濟。
無論如何,透過免簽提振經濟未必十拿九穩,這種手段是否奏效,胥視其他內外因素。
對爭相免簽想吸引中國遊客的東南亞國家而言,中國經濟疲軟,中國人消費能力不若以往,是中國遊客出國旅遊慾望大減的主要因素。中國經濟若無明顯起色,免簽政策未必能給東南亞旅遊業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至於中國開放免簽向西方國家示好,能否吸引外資回流,亦不可忽略外資大量撤離的背後原因。
中美競爭的地緣政治風險、北京當局引發外資疑慮的《反間諜法》等爭議性法律,以及中國房地產風暴對整體經濟環境的衝擊,都被外國投資者視為在當地投資的風險增加。
不過,有做總比什麼都沒做好,要恢復因疫情而被打亂的人員流動,讓出行變得更便利的免簽措施無疑是最直接,也最符合邏輯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