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濱尼居民將可從巴剎買到旁邊漁場養殖的鮮魚

本地推出首個設在組屋區的養魚貨櫃,供應新鮮養殖的魚給附近巴剎的攤販。貨櫃先進的養殖技術和設備,能提高產量並節省資源,預計每年可生產上千公斤的魚,加強我國糧食的韌性。
名為Our Fish Storey的這個貨櫃養魚場就坐落在淡濱尼11街的淡濱尼圓巴剎附近,步行只要不到五分鐘。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馬善高、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以及淡濱尼集選區議員兼東北區市長朱倍慶昨早(19日)為貨櫃養魚場主持開幕儀式。

Our Fish Storey貨櫃養魚場一年可生產約1200公斤的翡翠鱸魚。(圖:許凱菱)
一年可產1200公斤鱸魚
這個循環水養殖系統由淡濱尼市鎮理事會和本地公司Aqualita Ecotechnology合作推出,能夠在安全、可擴展且可持續的情況下養殖翡翠鱸魚(jade perch)。
淡濱尼是本地第一個設置貨櫃養魚場的市鎮,為居民帶來「從農場到餐桌」的生活體驗。
這個占地15平方米的20英尺貨櫃一次可養殖多達700公斤的魚,並且在一年裡生產約1200公斤的翡翠鱸魚。
由於養魚場就在巴剎附近,運輸時間和成本將可大大降低。淡濱尼圓巴剎商聯會將會跟當地魚販合作,出售養魚場養殖的鱸魚。
Aqualita Ecotechnology和淡濱尼市鎮會也會跟義工組織合作,確保較低收入家庭以及有需要的居民,能夠享用到新鮮且有營養的魚。
生產力可提高25%
Aqualita Ecotechnology技術總監吳振興指出,這個系統能夠將生產力提高約25%。「有了這個系統,我們就能夠降低魚產的死亡率,並且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以及更短的時間內,養殖的更多的魚。」
Our Fish Story也是「淡濱尼種植年」(Tampines Goes Farming)計劃的一部分,而這個計劃皆在協助我國達成新加坡「30·30」願景。
吳振興表示,有了這個系統就能有效地利用空間,在社區里養殖魚類。「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項計劃,吸引更多人進軍農業,同時培訓他們創辦新的養殖場,從而增加產量,協助新加坡實現『30·30』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