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財政儲備的格局中,能確定比新加坡更強的,大抵只有阿聯、阿布達比、卡達和科威特等國民人口稀少,卻坐擁極度豐富油氣資源的國家。
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國家,在財政儲備的管理與運用上,有著獨特且值得探究的模式。

新加坡的財政儲備,並非單純閒置儲蓄。其外匯儲備與全球多數國家一樣,首要職責是維護匯率穩定,需具備強大的流動性,故而一般會投資於各國國債或者其他能夠迅速變現的資產。
而淡馬錫和新加坡投資公司,則承擔起將大部分資金轉化為長期投資的重任。 淡馬錫創立時間較早,相關數據相對公開透明。
在其發展初期,主要聚焦於投資新加坡國內的基礎設施型企業。像新加坡電信,在通訊領域搭建起新加坡與世界緊密相連的橋樑。
淡馬錫的投資助力其不斷拓展業務版圖,無論是在國內的網絡覆蓋,還是在國際通訊業務的開拓上,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新加坡航空,以優質的服務和廣泛的航線網絡聞名全球,淡馬錫的資金注入為其購置先進飛機、培訓專業機組人員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加坡港務集團,作為全球重要的港口運營企業,淡馬錫在背後推動其港口設施的升級與運營效率的提升。

淡馬錫
可以說,在這些行業巨頭的發展歷程中,淡馬錫的身影無處不在。在一定程度上,淡馬錫所扮演的角色,類似新加坡的 「國資委」。
與中國的國資委主要側重於監管職能不同,淡馬錫在具體投資方向上顯得更為主動、強勢,甚至還承擔了部分類似發改委的功能,積極引導資金流向新興且具有潛力的領域,推動新加坡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時光流轉至上世紀末,新加坡經濟迎來全面騰飛,國內資本迅速積累,本土市場已難以完全消化這些過剩資本。於是,淡馬錫開啟對外大規模投資的征程。
如今,其七成以上的資產存量分布在海外。中國大陸目前已成為淡馬錫最大的海外投資地區,2023年上年度財報數據,中國大陸的投資占比達到淡馬錫總資產的22%,僅次於新加坡本土。

淡馬錫在中國的投資領域廣泛,涵蓋金融、科技、消費等多個行業。例如,其對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股份投資,深度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
在科技領域,積極布局一些具有創新技術和高成長潛力的企業,分享中國科技創新帶來的紅利;在消費領域,投資那些能夠敏銳捕捉消費者需求變化,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企業。
通過這些投資,淡馬錫不僅獲取了可觀的經濟回報,也加強了新加坡與中國在經濟領域的深度合作。
相較於淡馬錫,新加坡投資公司對外投資的可信信息較為稀缺。但業界普遍認為,它同樣將投資分散部署於全球各地。
不過,在投資方向和作風上,比淡馬錫要保守許多。新加坡投資公司更傾向於選擇那些穩定性高、風險相對較低的投資標的,如成熟的基礎設施項目、優質的藍籌股等。
在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當下,這種保守的投資策略有助於保障資產的穩健增值,避免因激進投資而遭受重大損失。
近年來,在社會輿論壓力之下,新加坡政府對儲備金的運用策略也有所調整,提高了儲備金直接回饋財政的比例。

自2016年起,包括淡馬錫和新加坡投資公司等在內的三大投資機構,最多會將前一年一半的利潤繳納給財政部。僅2022年,上繳的投資收益就接近200億新元,一躍成為新加坡財政最大的單一收入來源。
這一舉措,在充實財政資金、用於公共服務建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顯示出新加坡政府在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需求上的努力。
回顧國內,曾經掀起一股學習新加坡經驗的熱潮。眾多官員前往新加坡考察學習,但令人遺憾的是,不少官員回國後,熱衷於傳播新加坡抽壞人鞭子、禁售口香糖等新奇獵奇消息。
而對於新加坡最為核心、最值得學習的量入為出、謹慎持家的財政管理理念,卻極少提及。這種做法,恰似買櫝還珠,捨本逐末,未能真正汲取新加坡成功經驗的精髓。

新加坡在財政儲備管理、投資布局以及經濟發展規劃等方面,有著諸多可圈可點之處。
其依據自身資源匱乏、市場有限的國情,合理規劃財政資金,通過積極的對外投資拓展發展空間,同時又注重國內產業的升級轉型。
在財政支出上,嚴謹細緻,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這些經驗,對於我國在優化財政管理、提升投資效益、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我們應摒棄表面的獵奇關注,深入研究、學習新加坡在經濟管理等深層次領域的成功之道,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加以吸收運用,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