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政府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科技行業的限制,不僅將140家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還宣布擴大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的適用範圍。這一系列舉措對中國的半導體和高科技出口產生了顯著影響,尤其是對新加坡等國家的半導體設備出口帶來了潛在挑戰。

圖源:Reuters
美國於12月2日針對中國半導體行業採取了行動,對包括高帶寬內存晶片(HBM)在內的25種製造工具和三種軟體實施了新的出口限制。這些限制旨在阻止中國獲取先進存儲晶片和製造工具。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新出口限制措施也涵蓋了新加坡等國家的晶片製造設備。
新加坡是中國半導體設備重要進口來源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公告顯示,FDPR現在適用於所有使用美國技術或軟體製造的產品,無論這些產品是否在美國境外生產。這意味著,即使是在第三國生產的產品,只要涉及美國技術或組件,都需要獲得特別許可才能出口至中國市場,這對於新加坡這樣的半導體設備出口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圖源:FACEBOOK
新加坡是中國半導體設備的重要進口來源國。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新加坡對中國出口的半導體設備總金額達到51億8786萬美元,位居日本和荷蘭之後。然而,在這輪美國擴大FDPR的實施範圍中,日本和荷蘭卻被豁免。
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莫妮卡(Maria Monica Wihardja)指出,美國此舉對新加坡的半導體和高科技出口構成了潛在挑戰,新加坡是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在2007年到2022年間增長率達到23%。
新加坡企業或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新加坡半導體工業協會(SSIA)執行董事洪瑋盛表示,新限制增加了當地企業在供應鏈運作和合規方面的複雜性,企業面臨的挑戰包括適應新的監管要求、確保生產的連續性,以及在充滿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環境中維持與供應商的關係。

圖源:FACEBOOK
近年來,眾多國際半導體設備製造企業紛紛在新加坡設立或擴建製造基地,包括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荷蘭NTS集團、美國科磊(KLA)等。這些企業在中國均有業務布局,例如應用材料今年2月至4月的銷售額有43%來自中國。
莫妮卡指出,儘管新加坡與美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市場准入,但可能無法完全保護新加坡免受美國最新出口管控政策的影響,特朗普政府對自貿夥伴的態度也令新加坡等國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新加坡需要做出微妙的平衡
隨著美國管控力度的加強,一些新加坡企業正在評估如何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洪瑋盛表示,企業需要在保留中國作為重要市場與遵守美國規定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此外,特朗普政府可能會延續拜登政府在國家安全方面的努力,這意味著國際企業若想通過新加坡「洗白」以規避出口管制或關稅等貿易壁壘,將面臨更大挑戰。馬來西亞也位於擴大後的FDPR列表中,已公開表態要求避免將馬國作為重新「標籤」產品的中轉站。

圖源:FACEBOOK
中國銀河證券新加坡經濟顧問宋生文認為,儘管美國試圖延緩中國的技術發展,但這種壓力可能加速中國企業的自給自足,推動自身創新,逐步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
對於日本和荷蘭獲得豁免,宋生文認為這可能是美國出於技術戰略的考慮,同時避免對盟友經濟造成過多干擾。洪瑋盛則認為這為新加坡提供了與這些國家深化合作的機會,利用它們在設備和材料方面的優勢,提升本地半導體行業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