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劃出國旅行的蟻粉,開始預訂年中學校假期的機票了嗎?
紅螞蟻之前介紹過,要節省機票費用,最好在出發前的三至六個月就預訂。
機票價格向來取決於市場供需。隨著各國全面恢復航班,機票價格已逐漸趨穩,不再像冠病疫情期間那樣一票難求。
現在的機票價格已包含機場稅和燃油附加費,但從2026年起,從新加坡起飛的航班將徵收多一種稅:
可持續航空燃料稅(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Levy,簡稱SAF Levy)。
這意味著,乘客日後須支付更高的機票費用。

2026年起,從新加坡起飛的航班必須徵收可持續航空燃料稅。(海峽時報)
新加坡民航局解釋,稅額將視飛行距離和艙位等級而定。飛行距離越遠,艙位等級越高,須繳付的稅額就越高。
根據機票價格1%的SAF稅估算:
乘搭經濟艙從新加坡飛往泰國曼谷的短程航班,預計要多付3新元;
飛往日本東京的中程航班,多付6新元;
飛往英國倫敦的遠程航班,多付16新元。
額外成本應由航空公司承擔?
多付16元,對買得起1600新元倫敦機票的乘客來說,或許微不足道。
不過,對於平均每年出國四到六次的新加坡人,這些額外稅收加起來也有近百元。
建築師鄭智偉過去一年到過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今年6月還打算到倫敦旅行。
他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直言,航空業願意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件好事,但成本上漲應該由航空公司承擔,而不是轉嫁給乘客。
「目前的漲幅還算低,但如果日後繼續漲價,想去旅行的人只會越來越少,機票價格就會越來越高。」
紅螞蟻倒覺得鄭智偉多慮了。
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儘管通脹壓力居高不下,仍無阻新加坡人對出國旅行的渴望,即使荷包緊縮也勢在必行。

即使機票價格水漲船高,每年的旅遊展還是人山人海。(聯合早報)
從事區塊鏈技術工作的Clarence Soh單是去年就搭了14趟航班。
他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說,這些額外稅收不會影響他出國的次數,因為機票價格的波動「本來就沒什麼透明度」。
「所有東西都在漲價,最後還不是由消費者買單?如果我需要出國,即使要多花幾百元,我又能怎樣?」
食用油和廚餘也可製成飛機燃料
對乘客來說,這項新稅收或許只是區區幾元,但對整個航空業卻是邁向去碳化(decarbonisation)的重要一步。
新加坡是首個徵收SAF稅的國家,收到的稅款將用來採購更環保的可持續航空燃料。
可持續航空燃料指的是由這些原料製成的飛機燃料:
用過的食用油
動物油脂和植物廢油
廚餘和包裝材料等城市垃圾
這類燃料的碳排放量,比傳統飛機燃油少了八成。
不過,由於產量和供應有限,價格自然也不便宜,比傳統燃油貴上三到五倍。
(不徵稅的話,怎麼買得起……)

國際石油營銷公司耐思特(Neste)在新加坡的大士南設立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設施,但產量仍不足以應付新加坡航空業的需求。(海峽時報)
既然可持續航空燃料那麼昂貴,為什麼還堅持要求航空公司使用?難道不擔心會削弱新加坡航空樞紐的競爭優勢嗎?
針對這點,新加坡民航局局長韓國元昨天(2月20日)在新加坡航空展的一場對話會上坦言:
「我們別無選擇……在機場使用可持續航空燃料是遲早的事。雖然這會使航空公司在新加坡的運營成本增加一些,但我們會努力在其他方面提高競爭力和吸引力。」
簡單來說就是大勢所趨,不少國家和地區也已開始規定航空公司採用可持續航空燃料。
例如,法國政府規定航空公司在2030年之前,把SAF使用量提高到占總燃油量的5%;英國和日本的目標是10%,挪威則是30%。
新加坡的目標是把SAF占比,從2026年的1%逐步調高到2030年的3%至5%。比起其他國家,還是相對保守的。

在新加坡航空展參與飛行表演的空中客車A350-1000型飛機,首次採用可持續航空燃料。(聯合早報)
交通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徐芳達前天(2月19日)為樟宜航空峰會主持開幕儀式時強調:
新加坡的航空業要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預計65%的碳減排量將來自可持續航空燃料,因此推動採用這類燃料至關重要。
其餘35%的碳減排量將來自:
在樟宜機場和實里達機場安裝更多太陽能板
使用氫能和進口低碳電力
把廢棄物轉化為能源,生產電力或燃料供機場內部使用
規定機場貨車和巴士採用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