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評選出來的10大小販美食。(紅螞蟻製圖)
作者 徐子瓊
新加坡的殿堂級吃貨們,對ieatishootipost美食網站的作者鄭春茂(Leslie Tay)醫生一定不陌生。這名懂吃愛吃又很會介紹吃的醫生所發表的文章,經常被本地吃貨們奉為權威指南。
我國的「小販文化」在12月16日成功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我們天天接觸,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販文化」,瞬間變得「高大上」起來。
鄭春茂日前蹭著熱度,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加坡10大小販美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小販美食之旅》(Singapore’s Top Ten Hawker Dishes:The UNESCO Hawker Food Trail!)的文章。
文里將我們熟悉的炒粿條、叻沙、海南雞飯等進行整理排序。
這個小販美食排行榜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而言,是個值得評頭論足的清單;對外國旅客,則是一份權威獅城美食清單。
鄭春茂在文中有解釋這10大小販美食是如何選出來的。
「這與我另一篇10大小販美食文章不同,那時我選的10道菜是我認為最具標誌性(iconic)的。這次的10大則由本地美食家們一起投選出來,屬於大家日常最喜愛的小販美食。如果你想認識新加坡美食家(的胃),就一定要嘗試這10道菜。」
有了這份清單,就別費力谷歌了,趕緊收藏起來!
1.雞飯
雞飯在新加坡是屬於骨灰級的美食,而經典中的經典,又非「海南雞飯」莫屬。毫不誇張的說,一個好的小販中心可以沒有其他攤位,但海南雞飯攤必不可少。

雞飯攤總掛著一排排的燒雞或白雞。(晚報新聞)
新加坡美食家們投選出來的最受歡迎海南雞飯攤就是——天天雞飯。意外嗎?

天天雞飯外排隊的人。(新明日報)
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國旅客,都知道麥士威熟食中心內有一攤天天海南雞飯,畢竟這是國際知名的地獄廚神Gordon Ramsay曾拜師學藝,學煮海南雞飯的攤位。
在世界各地出版的新加坡旅遊手冊中,天天雞飯也榜上有名,儼然已成為新加坡的「雞飯代表」。
溫馨提醒,天天雞飯每天售完就收攤,建議大家中午去。
小販:天天雞飯
地點:麥士威熟食中心,攤位#01-10/11
時間:上午11點至晚上8點,星期一休息
2.福建面
說起福建面,很多人都會以為這是一道從福建省傳過來的美食,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許多從福建來的朋友也是來到新加坡後,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一道菜存在,就像新加坡人去了香港,才知道有「星洲炒米粉」存在。
據說福建面最開始的名稱是「梧槽炒麵」。
根據新加坡歷史檔案館的口述歷史材料,上世紀60年代,梧槽路一帶(現在的白沙浮廣場附近)有一個很大的菜市場專賣豬肉,每天都有豬肉賣剩。
於是,小販們就將豬肉切成絲,然後與蝦殼熬煮成的濃濃醬汁一直翻炒。先將豬肉絲放入醬汁翻炒,再加入麵條,就這樣發明出梧槽面,後來慢慢被叫成「福建面」。

據說最早的福建面是出現在梧槽路。(新明日報)
對鄭春茂的味蕾而言,最美味好吃而且帶誰去都會吃得津津有味的福建面,要數芽籠29巷。那裡是唯一一個還在使用木炭燒火炒麵的地方,炒出來的福建面「鑊氣」十足。

(網際網路)
紅螞蟻勸你想吃就早點去,因為很快就會賣光。
如果你實在是錯過了,也不用擔心,可以多走幾步品嘗美芝律大蝦面,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小販:芽籠29巷福建面
地點:東海岸路 396E 號
時間:上午11點半至晚上9點半,星期一休息
小販:美芝律大蝦面
地點:東海岸路 370/372E 號
時間:上午8點至下午4點,星期二休息
3.炒粿條
「你皮癢,想吃炒粿條啊」(吃藤條)其實是很多新加坡小朋友小時候最怕聽到的話。
小時候每逢媽媽問起要不要吃炒粿條時,紅螞蟻都會細細思考近期有沒有不乖,確定安全後,才會開開心心說上一聲「想吃」。
撇開那個「炒粿條」不說,真正的炒粿條味道好吃極了。

炒粿條。(網際網路)
鄭春茂推薦的炒粿條就是歐南園炒粿條面。這個攤位曾在2018年登上米其林必比登榜單,也曾在本地Hawker Street Food Master比賽中贏得冠軍,可說是本地家喻戶曉的大眾美食品牌。

歐南園炒粿條面。(聯合早報)
據說這家店讓粿條好吃的秘訣就是雞蛋和新鮮的血蚶。嫩滑的雞蛋讓麵條提升了口感的鮮美。血蚶更是實力配角,沒有被血蚶洗禮過的炒粿條,就只是一盤普通的粿條面。
小販:歐南園炒粿條面
地點:芳林巴剎與熟食中心,攤位#02-17
時間:上午6點至下午3點半,星期天休息
4.菜頭粿
菜頭粿的主要食材是由粘米粉和白蘿蔔製成的「蘿蔔糕」,切成小方塊加上甜味黑醬油大火翻炒,美味的菜頭粿就出鍋了。
其實最早的菜頭粿是沒有蘿蔔的。這個由潮州人帶來新加坡開枝散葉的美食,當時被稱為炒粿,簡單來說就是黑醬油炒米糕。
後來一名小販為這道美食加入白蘿蔔,才演變成打擊如今熟悉的菜頭粿。
本地的菜頭粿分甜(黑菜頭粿)咸(白菜頭粿)兩種。如果實在無法做出選擇,就直接跟老闆說「半黑半白」吧。
想吃正宗的菜頭粿,鄭春茂建議你去錫安路熟食中心找老吳菜頭粿。

老吳菜頭粿的現任攤主。(新明日報)
這個歷史悠久的攤位,現任攤主是一位聽障人士,下單時,必須用手勢來傳達你的要求。
另一個鄭春茂推薦的菜頭粿,就是位於大巴窯熟食中心的青山菜頭粿。這個攤位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只供應白菜頭粿。炸好的菜頭粿配上特製辣椒醬,就是一份樸實的美味。

位於大巴窯熟食中心的青山菜頭粿。(聯合晚報)
小販:老吳菜頭粿
地點:錫安路熟食中心,攤位#1-59
時間:上午11點至下午3點半,晚上6點至11點,星期二休息
小販:青山菜頭粿
地點:大巴窯1巷127座,攤位#02-30
時間:上午6點至下午1點,星期天休息
5.叻沙
叻沙是一道起源於南洋的麵食料理。新加坡的叻沙種類繁多,許多地方的小販都稱自家的才是正宗叻沙。
鄭春茂本身最喜歡的就是Janggut叻沙。Janggut在馬來話是鬍鬚的意思。當時Janggut叻沙的小販留著痣須,於是大家就給他的叻沙親切地取了這個暱稱,沒想到卻變成今日一塊金字招牌。

(網際網路)
位於惹蘭勿剎一帶的著名結霜橋叻沙也很好吃。他們家如今還在用木炭燒毀來烹煮叻沙,特點就是好吃不油膩,用一支湯匙就能輕鬆吃完整碗叻沙。
小販:Janggut 叻沙
地點:巴耶利峇路上段 331號
時間:上午10點半至晚上9點半
小販:結霜橋叻沙
地點:惹蘭白錫 27號TOP33咖啡店,攤位#01-100
時間:上午9點至傍晚6點,每個月第一和第三個星期三休息
6.肉脞面
有人說肉脞面的起源可追溯到早期的潮州移民,但又有人說這是新馬一帶的潮州人自創的美食。
肉脞面配料很多,包括香菇、肉脞、豬肝、豬肉丸、魚餅、魚園和魚餃,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炸得香脆的豬油渣,簡直是畫龍點睛的靈魂配料。

配料十足的肉脞面。(聯合晚報)
在鄭春茂眼裡,新加坡最受歡迎的肉脞面毫無疑問就是大華豬肉粿條面。這家小販攤位不但是老字號,也是第一批被授予必比登推介的小販攤位。

大華豬肉粿條麵店。(網際網路)
如果你想去品嘗,紅螞蟻還是老話一句:早點去。因為這裡的隊真的很長很長。
小販:大華豬肉粿條面
地點:哥羅福巷466號,攤位#01-12
時間:上午9點半至晚上9點,每個月第一和第三個星期一休息
7.雲吞麵
雲吞麵這道獅城美食經常被食客與香港美食相提並論。其實新加坡的雲吞麵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因為它的調味醬料加入了番茄醬和辣椒醬。
鄭春茂個人最喜歡的雲吞麵就是位於丹絨加東的榮雲吞麵,他也很喜歡地點較方便的南生雲吞麵。

90歲的祖母每天還是會到店裡幫忙。(海峽時報)
南生的歷史可追溯到1957年,現由第三代傳人掌舵。即便如此,高齡90歲的祖母(食客都親切地用廣東話稱她為「阿婆Ah Poh」)還是每天親力親為到店裡幫忙。
只可惜因為疫情和租約的影響,這家60年的老字號今年7月關閉了在遠東廣場中國街的店鋪,目前還在尋找新的店址重新出發。
小販:南生雲吞麵
地點和時間:可查詢南生雲吞麵面簿(https://www.facebook.com/namsengnoodles/)
8.蝦面
新加坡人童年裡肯定少不了一碗鮮美的蝦面。這種味道不僅會留在味蕾上,也會刻入記憶里。
想吃美味的蝦面,不妨試試鄭春茂推薦的華記大蝦面。華記的蝦面有多受歡迎?工作日那長長的隊伍就是最好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