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加坡醉花林俱樂部和新加坡潮州文史學會聯合主辦本地首個潮州方言文字比賽「來拼潮州話啦!」,帶領大家「尋音覓字」。
初賽於11月21日舉行,決賽則於12月12日圓滿落幕,所有進入決賽的參賽者都有獲得獎金。決賽共分三個回合:輪答、選擇和搶答題,歷時一個小時,由潮語導師林仰忠出題兼主持。

圖源:醉花林俱樂部、潮州文史學會
醉花林俱樂部創立於1845年,即清朝道光廿五年,是新加坡華人俱樂部歷史上最悠久的社團。醉花林俱樂部在早期新加坡華人社會裡有著極其獨特的地位,在英殖民地時期可以說是本地潮幫的權力核心,在潮人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本地潮人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
潮州方言和華語一樣是有音有字的漢字語言,例如「ziah pung」寫出來應該是「食飯」而不是「吃飯」,但很多人對此並不熟悉。
比賽中考念法的「螳螂」(念「草猴」)、一「扇」門(念「爿」),以及「風箏、颳風、胃脹氣、起風」的正確念法為「風禽、透風、脹風、浮風」等,都讓台上參賽者和台下觀眾絞盡了腦汁。
醉花林和潮州文史學會希望通過輕鬆有趣的比賽形式,讓參賽者從中認識和了解潮州文化和學習潮州古字。
醉花林總理張建安接受訪問時說:
「我們向來積極推廣各類潮州文化活動,包括潮州好聲音、潮劇和潮語班、潮語講演會等。潮州文化不只有會話,還有文字,這是很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弘揚。」
潮州文史學會是由一群愛好潮州文化人士組成的興趣小組。
成員之一的陳嘉琳指出,很多人以為潮州方言「有音無字」,更不知道平日交談的潮州話其實包含了中古漢語詞彙,比賽因此希望加深大家對這方面的認識。
因為疫情關係,比賽初賽是通過線上進行的,決賽則在醉花林俱樂部現場舉行。
林仰忠接受訪問時說:
「一開始我們也擔心報名人數不多,沒想到反應相當熱烈,參賽者跨越各年齡層。決賽考題範圍包括量詞、多音多義字、華語和潮州方言差距大的一些常用詞彙,還有摻雜本地色彩的潮州方言等。」
最後成功突圍的「狀元」是李再耀(64歲)、亞軍方永明(68歲)、季軍韋玉香(57歲)。
另外三位優異獎得主是陳悅娟(75歲)、林蘭卿(67歲)和李慶耀(36歲)。

李再耀說:「我本身是潮安人,母親從中國南來,只會講潮州話。我小時候住在新山的甘榜,差不多90%的人都講潮州話。20多歲來到新加坡後我跟太太講的還是潮州話,但沒有跟孩子講,現在後悔了。比賽的題目設計得很好,看起來越直白的文字,要用潮州方言表達越有挑戰。」
醉花林總理致辭時提到,疫情下許多社團文化活動暫停,醉花林是在遵守抗疫措施的情況下,分線上線下主辦這項比賽。
「175年來醉花林不忘使命,在傳承傳統文化藝術方面不遺餘力,近年來在場地和資源上也一直非常支持本地華族文化活動。待疫情緩解後,醉花林將更好地發揮潮社文化中心的作用。」
方言推廣活動百花齊放
醉花林這些年來推動的潮州文化活動,包括舉辦「潮州好聲音」歌唱比賽、成立潮州方言講演會和潮曲潮劇藝術研究會等,也支持南華潮劇社栽培潮州戲曲苗子。
談到學習潮州方言趨勢時,林仰忠說:「近五年來我的學生有年輕化趨勢。以前的學生可能是因為工作需要來上課,現在的年輕人則是因為感興趣及要了解傳統,或者想跟家中長輩溝通而學習潮州話。
他們可能會聽但不會講,或者是不敢講。我也觀察到一些大專學生以方言作為課業研究的題目,並設計遊戲卡,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來推廣方言。」
除了醉花林的潮語講演會,過去三年本地還出現另兩個方言講演會:白橋粵語講演會和白橋閩南語講演會。它們各有約30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會員,近來也有一些30多歲的教育工作者和醫科生加入。
此外,新加坡福建會館屬下文化學院也定期開辦閩南語會話班,一些企業組織、政府部門及學校曾要求提供客制化閩南語教學。
今年年終學校假期,勇毅小學(Valour Primary School)就請文化學院為約120名小一學生,提供四堂線上閩南語會話課程。
過去一年,福建會館共收到13組初級學院及大專學生來函,要求就華族與福建文化及宗教課題等進行採訪。
當中三組學生的課題重點為方言,主要關注方言在今日新加坡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及未來走向。
今年配合福建會館180周年慶,會館也與《聯合早報》攜手製作了六集以福建方言為主的文化播客與短視頻系列《Lim Teh來講古》,以有趣對談方式讓年輕人更了解福建文化。

另有南洋客屬總會推出的互動式網上直播節目《獅城說客》。
第一系列共有27集一小時節目,內容集中介紹客家人源遠流長的文化,其中一個單元「客言客語」旨在通過客家方言俚語、俗語、歇後語、成語帶出客家人的文化,推廣鄉音鄉語。

此外,廣東會館開辦的「中華文化粵語課程」通過粵語研究《論語》、古典散文選讀、詩詞歌謠及歷史掌故等。
「許多古詩詞用粵語來念會更順口和優美,近年來有好些年輕學員,他們多數不太會說粵語,但希望通過學習方言尋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