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9年11月28日   •   2萬次閱讀

「南洋」,這個尾隨南洋大學逐漸淡出新馬歷史的詞彙,近年因馬來西亞水墨畫家謝忝宋博士主張為『南洋美術』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再度成為話題。

有關『南洋』的討論過去數年在新加坡多個場合被提起,有者認為馬來亞或南洋文化,可與母族文化同時作為新加坡人的文化基石,部分華樂界人士十多年來嘗試『南洋華樂』創作,尤其凸顯了這方面的積極探索;但也有歷史學者指出,『南洋』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又和華僑身份掛鉤,與新馬作為獨立國家的定位牴觸,新加坡談文化不宜引用『南洋』,重點應放在新加坡。

新加坡先驅畫家鍾泗濱1982年作品《馬來少女》。(集菁藝社提供)

《聯合早報》走訪新馬文化人、藝術家、歷史研究者,了解他們的「南洋」意涵。

水墨畫家謝忝宋(76歲)在電話里的聲調中氣十足。聽到記者質疑南洋美術的延續,他說:「當然有延續!我對南洋美術的延續很有信心!」謝忝宋為弘揚新南洋水墨,2004年在馬來西亞創立了「草堂門金石書畫會」,辦教學營、工作坊、講座、展覽、國內外交流等,不遺餘力。

「我的老師像鍾泗濱、陳文希,他們都是南洋美術的第一代宗師。我們延續發展以後才有了第二代,我的學生就是第三代。南洋美術有源頭,有發展,你不要以為會有突發性、突然爆發的新藝術語言和文化形式,那是不可能的。」

19世紀末已有「南洋」一詞

「南洋美術」是南洋文化的一部分。普遍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及泰國沿海地區的「南洋」一詞,形成於清末。歷史學家王賡武早前在《聯合早報》專訪中說,19世紀末,清朝在新加坡設立首個地區總領事,以「南洋」概括今日的東南亞,「南洋」一詞自此廣泛應用。

1824年,新加坡華人有1萬零683人,占總人口的31%;1836年以後,華人成為新加坡最大群體,並在1921年增至41萬8358人,占總人口的75.3%。1920、1930年代,新加坡文化本土意識興起,華文報章發表不少具有「南洋」色彩的文藝理論。一直到1950、1960年代,「南洋」一詞仍常見、常用。

南洋風音樂才剛開始

「南洋」在新加坡的文化討論中一度銷聲匿跡。2002年走馬上任的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葉聰,在新加坡美術館看到南洋畫派的展覽,深受鍾泗濱、陳文希、陳宗瑞和劉抗等先驅畫家「把中國的水墨畫與西洋水彩畫、油畫融為一爐」的深厚功力感染,萌生髮展「南洋樂派」的想法,「南洋」自此重新進入新加坡藝文界視野。

20多年前從中國移民新加坡的作曲家羅偉倫(2017年文化獎得主)這些年鑽研南洋音樂的創作,具強烈地域色彩的作品包括《王子與獅子》《海上第一人——鄭和》等。他在訪談中承認,對南洋音樂比較有感覺的或許是從外地到新加坡,對熱帶色彩產生觸動的藝術家。「我看鐘泗濱的畫,是很多色彩的堆積,是很濃郁的。就像甘美蘭(Gamelan)音樂,色彩很多、很跳躍。它是多聲部的復調音樂,每一個聲部獨立在奏,組在一起。不像單旋律的中國音樂,沒有固定曲調。」

羅偉倫說南洋音樂還不成派,它包含了多元性的「羅惹文化」,很多東西都捏在一起。「南洋音樂沒有南洋畫派的辨識度,還在試試看階段——從新移民角度,方向趨向本土題材,音調從本土色彩提煉。沒有先例,什麼是真正的南洋風?還有摸不清的。」

2015年,南洋音樂通過第三屆新加坡國際華樂作曲大賽,徵集「南洋風」作品。多年探索雖有不少關於「南洋音樂風格」的討論,包括從未在南洋生活的參賽者是否有能力詮釋「南洋風」,都是華樂比賽創作過程中引發的爭議。不過,這股南洋華樂的風潮,還在開拓壯大中。

姚夢桐:為什麼抱著老祖宗的南洋

有趣的是,在美術方面,新加坡土生土長的藝術家已經不在南洋風格的範疇里創作。當代美術發展在1980年代以後有另一條源自西方後現代藝術的傳承,不在新馬南洋美術發展的路途上跟進;但就算是本土的、畢業自南洋美專具有師承背景的「第三代」藝術家,也不再考慮「南洋」的傳承。

新加坡文化歷史學者姚夢桐說,新加坡獨立後,如果還用南洋來概括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並不理想。「早年的新馬是一個歷史階段,現在的畫家還沿用南洋藝術或風格來描繪新加坡美術的創作不合時宜。那是歷史名詞。

「一個藝術家要對自己有自信,一代一代人會有自己的呈獻。你要他們去畫椰樹?也沒有了,時代改變太大。我們要以新加坡自豪,為什麼抱著老祖宗的南洋?「不是忘記,我們可以傳承,但時代不同了,我們要有新的定義。百年後,肯定我們是新加坡派,何來的南洋?更可悲的是,很多標榜南洋美術,其實一點南洋味道都沒有。」

林保德:傳統繪畫被忽略了

新加坡畫家、南洋美專講師及歷史研究者林保德博士這些年在中國北京大學做南洋風格的研究。他說,新加坡生活節奏很快,文化發展變化很快,不像馬來西亞或中國有醞釀期,所以對待傳統遺留下來的「南洋」,銜接性瞬間消失。

「本來文化發展有傳統文化在走,外來文化產生互動,兩邊會有排擠磨合的過程,傳統主流文化還是會存在。你把新概念帶進中國、馬來西亞或印度尼西亞,傳統主流文化不會消失,比如裝置藝術,就會看到當地強烈的文化特質。

「1980年代很多藝術家從西方學成回來,帶來新的表現形式,產生強烈的對立和磨合。當代藝術發展是裝置、混合媒介,傳統美術如繪畫被忽略了。雙年展、國際舞台屬於後現代藝術家,傳統的影子欠缺模糊了,銜接性不見了。這和國家發展太快有關,造成傳統和當代文化的磨合有欠缺。」

鍾瑜:新加坡年輕人潛意識排斥「南洋」

馬來西亞美術文化學者、中國雲南財經大學東南亞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鍾瑜博士說,「南洋」無所謂過不過時,它和「東南亞」一樣,只是一個歷史名稱。「從中國北方往南看是南洋;我們在歐洲的東南邊,所以叫東南亞。我們繼續稱謂南洋,是因為在祖輩的立場沿用至今。南洋的叫法比東南亞更早,我們也沒給這個地區起新名字。所有地名大多沿用前人,只看你選用哪個。」

曾在新加坡做文化調查的鐘瑜說,新加坡年輕華人早就對「南洋」沒感覺,甚至有排斥心理。「新加坡比馬來西亞更西化,接觸國際藝術更多。我曾在南洋美專門口做訪問,學生們都質疑為什麼要南洋美術?他們不認同,覺得我們又不是被中國殖民。「他們覺得『南洋』包含了中國的優越感,但『東南亞』其實也一樣;東南亞是從西方的角度看這個區域。從歷史來看,這兩個詞彙是一樣的。可見新加坡年輕人潛意識是排斥南洋的。」

南洋美術 忽略了華文資料

姚夢桐認為,「南洋」用來形容新加坡藝術已過時;從另個角度來說,「南洋」這個源自中國南來藝術家的話語權,已經被誤解,這與新加坡對華文華語的不重視,忽略了對早期華文資料的研究和探索有關。

姚夢桐說,新加坡關於南洋美術的主流說法源自馬來亞美術史學者皮亞達薩(Redza Piyadasa)和沙峇巴地(T.K. Sabapathy)。「1980年,沙峇巴地讚譽1953年的峇厘畫展。他說當人們提到新加坡現代畫,鍾泗濱、陳文希、劉抗與陳宗瑞的峇厘之旅,占有獨特地位。在追尋東南亞藝術形態的探索上,幾乎沒有相似之處或續篇。」

姚夢桐說,沙峇巴地的重點是,南洋畫家如何揣摩結合中國傳統畫法與巴黎畫派的技法來描繪周邊景物。「這稀釋了南洋美專創辦人林學大1955年定義『南洋美術』的其中一項重要意涵,就是在結合東西方藝術、表現南洋景觀與文化之外,還要反映當代社會思潮,發揮教育與社會作用。」

姚夢桐認為,二戰中不幸被殺害的畫家張汝器,早在1939年就赴印度尼西亞寫生,畫下洋溢熱帶風情的作品。「劉抗與陳宗瑞都提過張汝器到蘇門答臘馬大山採風,我推想他應是1939年到印尼。峇厘之旅早有先行者。

「上世紀20年代南洋風情的廣告畫,30年代華文副刊上描繪社會民生、反映時代思潮的漫畫與木刻……描繪本土社會民生或地方風光的作品,是新加坡戰前美術重要成分,要釐清南洋美術的發展脈絡,就不能忽略這些屬於南洋美術源頭的作品,否則探討『南洋美術』就顯得膚淺不完整。討論南洋音樂,當然也要搞清楚定位。」

「主流」美術討論中的南洋定義不完整

因為忽視戰前華文史料,本地「主流」美術討論對南洋的定義欠缺完整性。姚夢桐說:「這讓我耿耿於懷。很多人不懂得看、不想看,或者不關心。甚至念美術碩士的學生,說我不看華文資料,只看英文資料。偏偏你如果不看華文資料,就會犯錯誤。」

在中國做研究的林保德也說,相比之下,馬來西亞青年研究者對南洋美術的探索更熱衷。「目前有不少馬來西亞學生在中國大學做南洋風格的研究,南京藝術學院、陝西藝術學院都有,有趣的是,都來新加坡找資料。」

有本土色彩 藝術才有生命力

談到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發展的情況,謝忝宋說,儘管馬來西亞也有人覺得談「南洋」過時,但是他認為繪畫藝術產生新的文化、新的代表性語言是難能可貴的。「到現在,馬來西亞的繪畫或文化也沒出現新的、代表性的文化或藝術語言;除了南洋美術。所以南洋文化、美術是值得呼應的。」

謝忝宋認為,美術作品要有民族性、個性、時代性、區域性。如果丟掉南洋繪畫,沒有母體,哪裡會有後來具備種種特色的藝術。「這就是一脈相傳的道理。我曾經和美專前院長朱添壽說,美專要賣什麼品牌?就是南洋繪畫。如果只要西方,那不是自己的;只是借來的,不是母體,不是本土。

「我們要尊重各個母體,才會百花齊放。這裡面不是對立,是和平共處。」

南洋風華樂有前途

在這一點上,羅偉倫與謝忝宋的看法相同。他說:「很多國家都走向國際化,但是從音樂的角度,能夠有本土色彩,生命力才會強。「創作人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才能夠立足世界。如果你只是和西方某人很像,那你永遠比不過人家,人家也不會覺得你有特點。」

從音樂看繪畫,羅偉倫說,南洋畫派是很好的基礎,如果豐富到讓其他人來靠攏,那就真的很厲害。「南洋畫風為什麼不可以影響中國人也來做?這是可能的。就像音樂,不只是為本區域服務,也希望擴大影響。問題是:發展是非常難的,弄不好停留在影子裡。這是提升和繼續創作的問題,不一定要脫離。」

羅偉倫說,以新加坡的南洋風華樂而言,很多創作在中港台都被演奏。「顧寶文(台灣愛樂民族管弦樂團總監)把南洋音樂帶到台灣去,風頭很勁,因為很有新鮮感。所以這個風格很有前途,如果下一代找到突破點,會成功。」

南洋美術申遺困難重重

馬來西亞的謝忝宋和鍾瑜都認為,如果能為南洋美術爭取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席之地,是件好事。但是謝忝宋坦言過程面對巨大困難。「我們是有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想法,但暫時停下來了。因為我發現沒人著手去寫,很少人在做美術史的研究。

「新馬很缺乏美術史的資料書寫和梳理,我們需要更多人來做本土文化歷史的研究。」新馬華人文化工作者,或許需要更多更廣泛更深入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取長補短,共同推廣民間的文化藝術發展。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5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3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104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