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局明年採用新模式 預測太陽能發電量

為實現城市綠化目標,我國逐步擴大太陽能設施和應用。能源市場管理局明年起將正式使用新的太陽能發電量預測模式,以更好地推算太陽能輸出量,確保電力供應穩定。這樣一來,在太陽能輸出量不足時,其他發電廠能及時供電。
我國作為熱帶島嶼氣候陰晴不定,太陽輻照度也就是太陽的強度波動起伏,將影響太陽能輸出量的穩定。
目前,勝科登格浮動太陽能場的產能為60兆峰瓦,但如果碰到陰天像這種要下雨的天氣,太陽輻照度比平時低,太陽能輸出量也就相應減少。
國大太陽能研究所研發的太陽能發電量預測模式,收集來自全島25個太陽能輻照度傳感器的實時數據,然後結合過去約十年的氣候數據,衛星圖像並利用機器學習算法,推算太陽輻照度,可預測每五分鐘到一小時後的變化。
新加坡太陽能研究所副總裁雷拓博士說:「我們需要進行太陽能預測,這樣我們就能需找出供電預估需求量和太陽能預估輸出量的差額,畢竟太陽能是不能隨意調整的。」
如果預測太陽輻照度將斷斷續續,甚至在短時間內驟降,能源市場管理局將能更好地應對,以確保電力供應能滿足需求。
接下來,這個預測模式也將推廣到更多地方,惠及更多國家和太陽能場。
雷拓博士說:「就商業化來說,我們確實因熱帶氣候占有優勢,因此我們的目標主要面向熱帶氣候的國家,但也能根據其他國家的氣候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