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良好心理健康和樂觀態度對長壽起著影響

圖:iStock
研究發現,即使健康狀況不佳,只要抱著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就算到了85歲還是有可能延年益壽。
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和文學暨社會科學院對本地1000名年齡介於85和99歲之間的華族年長人士進行追蹤調查後,得出以上結論。
85歲被普遍認為是成功老齡的其中一個衡量標準,那麼哪些因素可能促使老年人更長壽?
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員對參與《新加坡華人健康調查》的其中1000名高齡長者進行了追蹤調查。調查涵蓋了12個常用於定義成功老齡化的客觀和主觀指標,主觀指標包括是否有慢性疾病、自理和認知能力等;客觀指標則是參與者對自身身心健康和社交生活的評估。
研究人員按調查結果,把參與者分成四個類型,包括:客觀和主觀的身心健康評估都偏低;健康較差,但具心理韌性;身體健康但主觀評分較低;以及身體健康且生活態度積極樂觀。
經過三年的追蹤調查後,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健康較差但具心理韌性的年長者,在調查初期的客觀健康情況同身心健康都較差的年長者相似,但存活率卻較高,死亡風險少了37%。
領導研究的國大文學暨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馮秋石說,這顯示了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類的壽命起著影響,尤其是在身體健康出現問題時。
「要破除那些認為老了就沒用、老了就一定不會健康的這種陳舊、錯誤的觀念。尤其是老年人,不要自我歧視自我。也就是說要對自己有信心。成功的老齡完全可能是無病無殘的,也有可能即便是有病有殘,老年生活也可能是幸福的。培養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我們認為應該是老年人自己應該做到的。」
研究團隊目前正著手進行「SG70邁向健康長壽研究」,研究對象將涵蓋本地華巫印三大種族的65到75歲的樂齡人士。
研究發現,即使健康狀況不佳,只要抱著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就算到了85歲還是有可能延年益壽。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和文學暨社會科學院對本地1千名年齡介於85和99歲之間的華族年長人士進行追蹤調查後,得出以上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