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國應該對財政政策和政府角色重新定義,使它們更有利於打造有益整體社會的公共產品和長期的集體能力。
宏觀風險的天秤開始向通貨膨脹傾斜之際,各國政府過去十多年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減緩經濟和金融衝擊。出訪美國的財政部長黃循財於當地時間周一(4月18日)上午在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2022年宏觀周上發表專題演講時指出,這個做法的有效性「相信已達到極限」,財政政策因此必須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黃循財在以「后冠病世界裡的增長、包容和可持續發展」為題的演講中說,冠病疫情後,許多國家的公共債務將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前所未有的水平,各國必須減少開支或增加收入,才能確保預算的可持續性,並逐步重新構建財政空間,應對未來的衝擊。
各國必須重新定義財政政策,更新社會契約。黃循財說,這不是呼籲各國採取大政府策略,而是讓政府發揮更積極、有意義的角色,以達到重要的長期目標,包括提高生產力、應對不平等現象、重新推動社會流動性,及催化綠色經濟。
黃循財說,各國政府無論在年長者護理、醫療保健、幼兒培育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和做出的正確激勵措施,是打造包容和可持續增長的基石。
公共部門和私企也應更新合作議程,超越傳統意義上針對個別項目的合作模式,展開更廣泛、深入和長遠的合作,實現符合社會廣泛利益的目標。
黃循財舉例,在科研領域,雙方可以共同在綠色方案等有迫切需要的領域推動科技突破。
公共部門和私企也可在持續教育和終身學習領域展開合作。
各國也應加強在全球公共產品方面的多邊合作。黃循財以全球衛生安全為例說,各國必須重新調整,加強全球衛生體系,包括擴大流行病監測網絡的規模、加強疫苗製造和分發能力,及幫助中低收入國家加強國家醫療能力,應對冒起的衛生威脅。
黃循財也說,各國必須加強多邊主義和國際規則。當下的世界格局比過去更分化,未來也充滿更多不確定性,各國必須找到中間地帶,相互幫助,解決共同問題。
「國際體系必須保持開放、包容,我們必須找到各國之間新的、可持續的工作安排,包括在有必要時重新調整和加強國際機構。我們若無法實現國際合作、維持穩定和投放資源在全球公共產品,全球將會出現災難性的長期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