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全球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憑藉著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一個妥妥的彈丸小國,是怎麼發展出今天的成績的?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的最南端,與北邊的馬來西亞隔著一條寬僅1.2千米的柔佛海峽,南邊與印度尼西亞隔著新加坡海峽相望。
夾在兩個面積比它大數百倍國家中,整個國家的國土由新加坡主島和63個附近的小島組成,國土面積是719.1平方公里,總人口是570萬,妥妥的彈丸小國。
作為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的國家,新加坡最初的國土面積更是少得可憐,算上全境內的陸地面積也不過581平方公里,能發展到現在的面積,全靠填海造陸。

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家,2019年的GDP達到了372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34位,人均GDP6.52萬美元,更是排在全球第11位,明顯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新加坡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發展,還是得從它的地理位置說起。
從東南亞諸國的位置來看,新加坡處於東南亞的中心,從全球位置來看,新加坡毗鄰馬六甲海峽的南口,處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可以說扼守了歐亞大陸海上通道的咽喉。

要知道,馬六甲海峽是當今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貿易額占到了全球海上貿易的四分之一,同時也是新加坡的生命線,東亞各國想要和非洲、歐洲、中東貿易,都必須穿過馬六甲海峽。
因為這樣的地理位置,從19世紀以來,新加坡一直是西方在東南亞殖民的戰略要地。
在1819年,新加坡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到二戰時期,新加坡一度被日本占領,儘管到了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庇護,但因為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多數的地方,他們主張建立平等的馬來西亞,這與馬來西亞主張「馬來人至上」的理念衝突。

馬來西亞害怕華人會主導他們的政治和經濟,於是投票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所以在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了。
被「拋棄」後,新加坡的日子不太好過。

這樣的一個小國,沒有啥自然資源,糧食、礦產、經濟作物、淡水等等,都依賴進口,新加坡人還自嘲說:「我們只有空氣是自給自足的」。唯一能指望的,就是馬六甲海峽了。
利用馬六甲海峽,新加坡積極發展國際轉口貿易,成了控制國際貿易和能源安全的關鍵節點,靠著國際自由港的優勢和國際一流的服務,新加坡得以坐地生財發家致富。

到今天,新加坡已經成為了國際航運的重要港口之一,擁有東南亞最大的修造船基地,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最大的燃油供應港口,通過200多條航線,新加坡連接著世界600多個港口。除此之外,新加坡還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工業,積極發展國內的教育和科技,提高社會福利。
既然提到了新加坡,自然繞不開他們的國父李光耀。

在獨立之初,與現在經濟繁榮的新加坡不同,過去的新加坡經濟很落後,再加上地方小,房屋大多破破爛爛,很多家庭是全家都擠在一間小房子裡的,住房嚴重短缺,李光耀想出了一個口號,叫「居者有其屋」。
之後,新加坡就開始了他們特有的「組屋」制度,政府建房,以極低的定價賣給民眾,確保低收入群體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房子,發展到現在,政府還會提供各種戶型,贈送基本家具。

迄今為止,超過80%的新加坡公民居住在政府承建的房子裡,其餘20%的居民則住在有地的房地產下,以及私人公寓里。
除了社會福利方面,新加坡也算是一個政治軍事上的地區強國,堪稱「亞洲地區的以色列」。
外界估計,新加坡現役兵力總數在7-8萬人左右,但可以較快徵用的後備兵力有40萬,全面動員的話人數可以達到100萬,而整個新加坡的人口也只是570萬,接近全國的六分之一。這基本上可以和鄰國馬來西亞的兵力水平持平了。這些,都足以確保新加坡的獨立與發展。

在國際關係方面,新加坡國土面積小,但處於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是很難被世界邊緣化的,李光耀曾經這樣形容新加坡的國防策略,他說新加坡應該成為能夠發出劇毒的小蝦,既能和魚群共存,又不會被「大魚」吞掉。
所以在英國撤軍後,新加坡馬上把目光投向了太平洋東岸的美國,與日本也冰釋前嫌,在貿易上來往緊密,但是他們也認識到不能完全依附美日,就引進了蘇聯的力量,與蘇聯建立了外交關係。
後來蘇聯支持越南獨霸中南半島,新加坡又害怕波及自己,就與我們國家建立了不建交但經常訪問的外交關係,沒多久,新加坡又和印度交好。

幾個大國的力量都齊全了,新加坡也穩定了自己的地位,從而製造了亞洲四小龍的奇蹟。講到這,不得不佩服新加坡的制衡之術,跟耍太極似的。
那麼,未來新加坡會走向哪裡呢?
近年來,新加坡在國際外交上的存在感不是很高,馬六甲海峽的政治經濟作用也在衰減,想想如果日後大國的目光轉向其他航道,新加坡又會作何反應呢?